在唐代詩人留在樂遊原的近百首絕句中,本詩是最為出色的一首。
賈生
【原文】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譯文】
漢文帝求賢接見放逐之臣,賈誼的才華風度無人能比。可惜文帝虛席空自聽講解,不問治國大事隻打聽鬼神。
【鑒賞】
本詩之意在於借古諷今。賈生,指賈誼,西漢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他被貶長沙的經曆,被曆代文人借以表達自己的不得誌之意。詩人別出心裁,以賈誼奉詔由長沙返回京都,深夜謁見漢文帝的史實為題材寫了這首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賈誼回到京城時,漢文帝剛剛辦完祭祀事宜,在宣室召見他。文帝還沉浸在鬼神異事中,就向賈誼請教有關鬼神的問題,賈誼回答得麵麵俱到,一直講到深夜,聽得文帝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全部聽完後,文帝感歎:“我很久沒見到賈誼了,總以為自己才學高過他,現在才知我不如他。”
頭兩句直接敘述文帝與賈誼宣室中夜對的情形。第一句“求賢訪逐臣”,似乎是要稱頌皇帝禮賢下士。第二句暗指漢文帝對賈生的才華學識十分欽佩。“才調”搭配“更無倫”,凸顯出賈誼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形象。
後兩句的筆調急轉直下,將全詩的題旨道破,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夜半虛前席”承接上文,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漢文帝聽賈誼言說時聚精會神的模樣;“可憐”調轉語意,最後一句扣住“可憐”,將主題表現出來,譏諷文帝屈尊下顧,讚賞賈誼之才,直至“夜半虛前席”,並非請教興國安邦之策,竟是為卜問鬼神。
詩人把握史書中為人們所忽略的“問鬼神”一段,另辟蹊徑,獨抒新見,以賈誼懷才不遇之事,表達自己的不得誌之意。整首詩措辭犀利辛辣,寄意深刻,極抑揚頓挫之能事。
夜雨寄北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歸家日程我還沒有定期,今夜巴山的秋雨漲滿了水池。我們何時在西窗下共剪燭花,麵對麵傾吐今夜對你的相思。
【鑒賞】
本詩又名《夜雨寄內》,是一首抒情詩。“內”即內人,指詩人的妻子。一說本詩作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其時詩人正在東川為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他的妻子王氏已經去世,所以此詩應該是寄給長安友人的。今所存各本皆題為《夜雨寄北》,“北”指在北方的人,既可指妻子,又可指友人。就其內容判斷,以“寄內”之意理解還是相對貼切些,因為入梓州幕府與妻子逝世兩件事都發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很可能是王氏逝世在前,詩人寫詩在後。因為交通閉塞,消息不通,以致如此。而且即便詩人已知妻子不在人世,作此詩緬懷,也在情理之中。
前兩句通過問答與環境描寫,抒發了詩人心底的孤獨苦悶之情及對妻子的深切思念。第一句有問有答,節奏恰當,頗顯藝術功力,寫出遠行之憂悶、難歸之無奈,表現出自然而然的離愁與思念。第二句借描寫眼前景色,寄托深沉的相思之意。行旅之惆悵、相思之痛楚融入茫茫夜雨中,隨雨水“漲秋池”,在山中飄蕩。
後兩句由眼前景物延伸開來,縱橫詩思,別出心裁,設想重逢之時的溫馨場麵:重聚時刻,夫妻二人一起在西窗下互訴衷腸,情深意濃,通宵達旦,使得蠟燭結了蕊花。二人於是一起剪燭,還是有道不完的心裏話和無盡的歡喜。詩人幻想中的這種快樂,襯托他在雨夜中的愁悶,然而這種愁悶,屆時將成為重聚時的話題,使重聚更加快樂。
這首詩用語平淡而情意深摯,委婉雋永,流傳甚廣,給人以品不盡的韻味。
無題(其一)
【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譯文】
昨夜的星辰昨夜的風,在那畫樓的西側桂堂之東。身雖無彩鳳雙翅飛到一處,心卻有靈犀一點息息相通。隔著座位送鉤春酒多溫暖,分開小組射覆蠟燈分外紅。歎我聽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馬去蘭台心中像轉飛蓬。
【鑒賞】
李商隱的無題詩總是表意含蓄婉曲,題旨晦澀難解,曆代對這些詩歌的解讀莫衷一是,難有定論。就本詩而言,一說為政治詩,一說為愛情詩。就其內容而言,似乎解為愛情詩更為恰當。詩的內容是回憶豪門夜宴上同意中人巧遇,接著又匆匆分別。不過詩中仿佛也含有詩人不得誌之意。
首聯回憶那晚夜宴時的情景,寫出了時間與地點。詩人在此沒有直接敘述夜宴時發生的事情,他通過“星辰夜風”、“畫樓桂堂”等景致,襯托出夜宴時風花雪月式的環境。辭藻華麗婉轉,富有音樂感。
頷聯抒發了對情人的思戀,主要寫其對愛情的理解與體味。比翼雙飛的彩鳳,象征著美好的愛情;犀角中央紋理通兩端,遂謂之“通犀”,在這裏指的是二人心意相通,表示情投意合。這兩句含有豐富的意味與哲思,為曆代讀者津津樂道。“身無”與“心有”一退一進,構成呼應,體現詩人對這份感情的珍惜和自信。
頸聯側重於對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的夜宴場景的描寫。送鉤、射覆皆是古時酒席上的遊戲。送鉤也叫藏鉤,古時臘日的遊戲,分二曹來論勝負,將鉤相互傳遞,最終藏於一人之手,讓人來猜。射覆,把東西置於覆器下讓人來猜。“春酒暖”、“蠟燈紅”,形象地勾繪了宴飲時快樂而又熱鬧的氛圍,同時暗指燭光照映下女子的泛紅麵容。
末聯憶及早晨離開筵席赴官府聽差時的情形,流露出不得誌之意。“應官”意為應付官差,暗含著不舍與無奈。“蘭台”指秘書省,負責管理圖書秘籍。詩人曾擔任秘書省正字這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蓬,一種小而輕的草,隨風飄蕩,古代詩歌常以其比喻漂泊生活。此聯表麵上似寫詩人在歡飲之後,如蓬草隨風飄轉般飛馬趕赴蘭台聽差,其實字裏行間隱藏著鬱鬱不得誌、漂泊天地間的愁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