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
寇準(961~1023),字平仲,祖籍華州下邽(今屬陝西渭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中進士,官至宰相。景德元年(1004),寇準力主抗敵,促成了澶淵之盟。後屢遭陷害,曾兩次罷相,最後病故於仁宗天聖元年(1023),諡號忠湣。有《巴東集》傳於後世,現存詞六首。
江南春
【原文】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①人未歸。
【注釋】
①蘋滿汀洲:代指春末夏初的時令。蘋,一種水生植物,也叫四葉菜、田字草。汀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譯文】
一潭春水,煙波渺渺;岸邊垂柳,柔條飄飄。
芳草萋萋,蔓延到天際;斜陽欲墜,孤零零的村落寂靜無人,隻有凋零的杏花漫天飛舞。
江南的春天已經過去,離人愁思縈繞;汀洲長滿了蘋花,心上人還未回還。
【鑒賞】
這是首用傳統手法懷人的情詞,由寫景到抒情,筆調清婉,嫵媚多情,景中寓含著哀傷的情調,情中流露著淒清的情景,水墨一般,形象地勾畫出一個懷人傷春女子的綿綿情愫。前四句意蘊豐富,情思纏綿:一潭碧水,春波渺渺,綠柳隨風,柔條依依,而那萋萋的芳草環繞著孤村,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再加上斜陽欲墜,飛花漫天,更縈繞著一種撕扯不斷的傷感。這是思婦眼中看到的景色。最後兩句點出主旨:“離腸斷”,“人未歸”。此二句從景中化出,乃情之所至,反過來又囊括了前麵的景色,使之彌漫在離愁之下,讓人頓生青春易逝、寂寞難挨的感慨。
詞人使用的多是一些傳統的意象,但他妙手點金、另辟新意,如巧妙地化用南朝梁柳惲《江南曲》中“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的詩句,讓人感覺清柔婉麗,似水的溫情觸手可及,著實有一番綿延不盡的韻味。麵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即使是寇準這樣的名相,也難免感慨不盡。然而誰的一生又能夠不經曆任何風雨呢?所以,這樣一首傷春懷人的小令,也暗寄了詞人如美人遲暮般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