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惟演

錢惟演(962~1034),字希聖,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吳越忠懿王錢俶次子,隨父降宋,曆任直秘閣、知製誥、翰林學士、工部尚書、樞密副使等職。真宗景德年間,他與楊億、劉筠等文人交遊,有詩輯成《西昆酬唱集》。卒於景祐元年(1034),享年五十八歲,諡號文僖。其詩辭彩華麗,文風秀美,頗有晚唐李商隱之遺風,很能代表西昆體的風格。其詞今存兩首。作有《金坡遺事》、《玉堂逢辰錄》等隨筆。

玉樓春

【原文】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①,今日芳尊唯恐淺。

【注釋】

①芳尊:盛酒的杯子,也指美酒。

【譯文】

城上春光明媚鶯啼燕囀,城下碧波蕩漾拍打堤岸。綠楊芳草幾時才會衰敗?我淚眼迷蒙愁腸先寸斷。

人到晚年漸覺出美好情懷在衰消,麵對鸞鏡驚看紅顏已暗換。想當年曾因多病害怕舉杯,而如今卻唯恐酒杯不滿。

【鑒賞】

錢惟演出身貴族,且與章獻太後有姻親,仕途上一直順風順水,但太後死後情勢急轉直下。仁宗削減後黨的力量,把他貶到了漢東(今湖北隨縣)。詞人晚年倍感失意,出語淒婉在所難免。於是就有了這首充滿傷春之情和垂暮之歎的詞作,表達晚年蒙難的鬱鬱失落之情。

上片傷春。前兩句從城上、城下兩個角度描繪春景。具體說來有聲形,富於動感,形象地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而景中又隱隱流露出幾絲淡淡的愁緒,亦為後文的抒懷打下了基礎。第一句中的“亂”字用得很好,一方麵逼真地再現了美好的春光,另一方麵又為下文的轉折埋下了伏筆。麵對大好春光,詞人為何還會有“幾時休”的感歎?後一句直寫,原來是愁之所至。愁到什麼程度呢?淚眼迷蒙,愁腸已斷!

下片寫人。寫老人,病人,一個晚年落寞的失意之人,這種惆悵是發自內心的。最後兩句用對比手法寫活了今日的愁悶。是啊,昔日顧忌的疾病於今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如今隻能圖一醉,一消愁苦!至此,我們似乎已看到了這個隻求買醉的衰翁!

此詞寫仕途愁苦,用的卻是靡豔之言,充分展現了宋初詞作清秀華麗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