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這是一首感歎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的詞作,作於仁宗慶曆元年(1041)。當時張先在嘉禾(今浙江嘉興市)做判官,因重病在身,未赴府宴,於是發出了流年易逝的嗟歎。

上片寫傷春情懷。放歌縱酒、臥榻酣眠原本是逍遙自在的,但對此時的詞人來說,卻是反添愁緒,以至於酒醒而愁不醒,這樣的哀愁是何等的沉重!“送春春去幾時回”,“春”字連用,春華與春逝兩相對比,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往昔的留戀。然而歲月流轉,鏡中青絲變白發,又有誰能奈何?“晚”字乃是雙指,亦鏡亦人,“空”字則盡顯落寞無奈之情。

下片寫景,景中含情。“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這是純美之景,為與下文殘破之景的對比埋下伏筆。其中“破”、“弄”兩個字動感十足、輕靈俊秀,把花和雲的形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曆曆如在眼前。

至“重重簾幕密遮燈”一句時,詞人已傷情滿懷,“明日落紅應滿徑”是他對花朵命運的推測。是啊,花朵是這樣美好,卻又開得如此短暫,怎不叫人哀歎。詞人睹物思人,傷感湧上心頭。

本詞情景交融,把傷春之情與人生之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用詞精準、老到。“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被人們反複詠吟,反映了張詞空靈俊美的特質,是難得的佳句。

一叢花令

【原文】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①、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②,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注釋】

①東陌:東邊的路,這裏指分手的地方。

②溶溶:池水輕輕搖蕩,波光粼粼的樣子。

【譯文】

登高懷遠,心中的傷痛何時能了,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比情還濃的。離愁就像那千萬枝柳條隨風亂舞,還有那東街紛揚的飛絮一片迷蒙。嘶叫的馬兒漸漸遠去,揚起的塵土綿綿不斷,到哪裏去尋覓情郎的行蹤?

池塘裏春水溶溶,一雙鴛鴦縱情嬉戲,池中小船兒往來於南北兩岸。黃昏後我走下畫閣收起梯子,又看見一彎斜月照進簾櫳。滿懷著幽恨細細想來,真不如那桃花杏花,還知道及時嫁給東風。

【鑒賞】

本詞寫一個女子在春日裏懷念情人,是一首情詞。

上片寫這個女子對千裏之外情郎的思念,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全詞以問句開篇,頗有氣勢,而且言明了全詞傷春懷人的題旨。下麵三句以景寫情,用亂舞的柳條、飄飛的柳絮襯托這個女子的愁緒。明明她觸景生情,被亂舞的柳條牽動了離愁,由柳絮輕浮想到自己昔日的情人,可詞人卻別出心裁,說柳條亂舞、柳絮亂飛是離愁所致。詞人寓情於景,巧妙地表達出自己無法釋懷的憂愁,愁之所至,無情之物亦為所動。在這裏,“絲”即是“思”,諧音雙關,那飄飛的柳絮正是女主人公情感的外化。最後三句寫再見無期的感懷。“何處認”對應上文的“傷高懷遠”。舊物仍在,人世蒼茫,當年那幕離別的景象仍曆曆在目,可是人已無處可尋。

下片寫女子的寂寞無聊。前兩句寫主人公昔日與情人在一起時幸福恩愛的場麵,娓娓道來卻蘊藉深遠,更顯今朝的落寞。孤寂空虛的情感與美好可人的景物相對比,反襯無法掩飾的愁緒。最後兩句以樹喻人、以樹比人,用語新奇、妙筆生花,充分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渴望、對生命的珍惜、對空虛寂寞的反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備受後世稱道。

這首詞感情真摯、用語精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青門引

【原文】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②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秋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