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殊

仲殊(生卒年不詳),字師利,祖籍安州(今屬湖北安陸)。俗姓張,名揮,法號仲殊。他性情狂放,出家後曾住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與蘇軾是好友,頗有文采,擅長填詞,其詞豪爽灑脫,語言清麗委婉。著有《寶月集》,不存,有《寶月詞》傳世。

南柯子·憶舊

【原文】

十裏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譯文】

遠處青山重重疊疊連成一片,泥沙被湧起的潮水推到路邊。啼鳥鳴叫,仿佛在埋怨年華易逝,在這淒涼時節我又獨自漂泊在天涯。

白露冷冷,殘月漸收,微微晨風吹開了天邊的朝霞。在綠楊堤畔,忽然看見滿塘盛開的荷花,於是問荷花:“你還記得那年在此買酒的那個人嗎?”

【鑒賞】

這首懷遠之作記錄了詞人夏日路途中的一段感受,字裏行間透出詞人對塵世生活的留戀。起首兩句勾勒出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十裏”是以實寫虛,用確切的數字表達一種不確定的狀態,青山邈遠,望不到盡頭。青山之外,還可以看到江河與大路,“潮平路帶沙”暗示行人畫中所感受到的寂寞孤單。隨後兩句寫詞人聽到幽怨的鳥叫聲,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處境,進而發出“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的感慨。詞人在這裏使用了移情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鳥啼聲中,隱含著對羈宦生活的厭倦。將“又”字冠於“淒涼時候”之前,可見詞人的漂泊生活已經持續了很久。

下片撫今追昔。“白露”兩句描繪清晨景色,給人以清秀之感,一個“收”字,一個“散”字;“白露”對“清風”,“殘月”對“曉霞”,這兩句對仗工整,自然流暢,渾然天成。“綠楊”兩句憶昔,所問的是眼前之物,但用意卻在過去。蓮花在佛教中是聖潔之物,而在仲殊和尚眼裏所見的,卻是“世俗”的美豔。不僅如此,詞人還把荷花和自己醉中賞花之事聯係起來。這一問意味深長,盡現詞人的性情。

這首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境界清幽,構思精巧。作品中色彩鮮明,對比妥帖,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