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與之
康與之,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順庵,祖籍洛陽,後遷居滑州(今屬河南)。生卒年不可考。建炎元年(1127),高宗住在揚州時,康與之上《中興十策》,一舉成名。後來依附秦檜,掌管尚書六部門,專門奉命填詞。秦檜死後被罷官,關押在欽州,後轉至新州牢城,死在獄中。他的詞大多是奉命而寫,不免失真,有虛飾之嫌。但音律謹嚴,工於煉字。有《順庵樂府》五卷,已佚,趙萬裏輯有其詞一卷。
菩薩蠻·金陵懷古
【原文】
龍蟠虎踞①金陵郡,古來六代豪華盛。縹鳳②不來遊,台空江自流。
下臨全楚地,包舉③中原勢。可惜草連天,晴郊狐兔眠。
【注釋】
①龍蟠虎踞:龍一樣盤旋,虎一樣蹲臥。極言地勢之險。這裏特指南京。
②縹鳳:指青色的鳳鳥。
③包舉:包抄,攻占。
【譯文】
金陵群山環繞,大江橫陳,是東南形勝之地。它曾是六朝都城,豪華競逐,盛極一時。如今,青色的鳳鳥不再光顧此地,空曠的鳳凰台下江水靜靜向東流。
此處是長江中遊的戰略要地,能與其他重鎮構成包抄中原的態勢。隻可惜,現在衰草連天,晴天的郊外有狐兔臥眠。
【鑒賞】
這首詞作於南宋定都臨安(即杭州)之時,當時宋廷南遷。宋高宗不想收複失地,與金人議和,放棄金陵,定都臨安。本詞即緣此事而作。
上片寫景,極言金陵的繁華。“龍蟠虎踞”兩句,先言金陵地勢,為下文作鋪墊。隨後引出曆史舊事,說金陵的繁華隨著政權的交替而煙消雲散。“縹鳳”兩句,筆勢急轉直下,極言金陵現在的荒涼、破敗。至此,詞人“懷古”完畢,開始發出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歎惋,從而轉入下文的“傷今”。
下片寫金陵今日之景,滿目淒涼。“下臨”兩句,寫詞人登高遠眺,但見金陵下臨全楚之地,大有包舉中原之勢。但南宋朝廷對此卻視而不見,屈辱議和,有違民意。最後兩句,就像是一聲悲歎,盡抒詞人胸中的抑鬱愁懷。
本詞跌宕起伏,在“揚”、“抑”間轉化,正合詞人吊古傷今的心境。全詞以“龍蟠虎踞”起始,以“狐兔眠”收尾,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可見詞人謀篇布局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