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端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祖籍鄱陽(今江西波陽)。出身宋朝宗室,是魏王廷美的七世孫。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乾道、淳熙年間,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卒於淳熙二年,終年五十五歲。其墓誌銘為韓元吉撰寫,上語“力學能文,風度灑落,詞辯”。著作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介庵詞》一卷。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①
【原文】
憔悴天涯②,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③。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注釋】
①管倅:其人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詞人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
②天涯:此指他鄉。
③無據:即無邊無際。
【譯文】
漂泊在他鄉,我人已憔悴。在途中與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多麼倉促,怎麼忍心唱淒切的《陽關》曲!
我本是漂泊在外的人,反而要送他人遠去。愁苦無邊無際,秋蟬哀鳴,回首望去,暮色蒼茫。
【鑒賞】
這是一首寫故人重逢後又離別的詞,約作於詞人晚年旅途中。上片重在描寫故人的偶遇與匆別。“憔悴天涯”點明相逢時的境況,“憔悴”暗示皆已暮年,“天涯”說明地點在他鄉。“故人”一句含兩個“故”字,言明兩人感情之深厚,雖多年未見,但一見之下,依然如故。兩個垂暮之年的老人,在他鄉偶然相遇,場麵該是多麼溫馨!但這場麵卻與後文描繪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重逢之後,無奈“別離何遽”,令人不由得黯然神傷。離別之際,含淚欲唱《陽關》曲,卻哽咽難成句。詞人與老友間深厚的情誼令人感動,不免讓人潸然淚下。
下片起句便點明離別緣由:兩個顛沛流離、相聚他鄉的故友,為了生計不得不匆忙分離。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麵臨分離,詞人“愁無據”,即將到來的離別衝淡了重逢的喜悅,繼而便是無邊的愁緒。最後兩句皆寓情於景,借景抒情。送別故友後,聽聞寒蟬淒切,回首遙望,已然日暮。寒蟬與日暮無疑更營造了傷感悲涼的氣氛。
全詞風格婉約,言辭樸實,情感真摯,可謂送別詞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