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儒冠:讀書人戴的帽子,指代書生。

【譯文】

黃昏的山村中燈火已亮起,山頭上還能看到飄來飄去的浮雲。隻有幾家人的村子裏,鷓鴣聲聲啼叫,沒料到卻在此地遇到老朋友。

想當年手揮羽扇,頭戴綸巾,躍馬揚戈,馳騁在煙塵滾滾的沙場上。而如今卻喪魂落魄、疲憊不堪,想必由於是個儒生的原因吧!

【鑒賞】

這首詞寫於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1180),當時詞人任湖南轉運副使和安撫使。詞人通過細致的景物描寫、深刻的心理刻畫、巧妙的典故運用,抒發了屢遭排擠、幾經調任、抱負無法施展的愁緒和苦悶。

上片“山前燈火欲黃昏”兩句,描寫了昏暗浮動的景象,襯托出詞人內心情緒的飄忽不定。夜色昏昏,山頭的浮雲隨風而動,營造出一種暗淡沉浮的意象,與詞人的心理狀態巧妙地結合了起來。一個“欲”字用得極妙,將夕陽西落、夜幕降臨前那一刹那的景象生動形象地描摹了出來。鷓鴣的聲聲啼鳴襯托出詞人當時內心的淒涼,表現了他對前途的擔憂。之後“瀟湘逢故人”一句忽轉筆鋒,寫詞人與老友偶遇,承上啟下,緊扣主題,氣氛也由沉悶陰鬱變為輕鬆愉悅。

詞的下片全用典故,寫詞人回首往事,與老友共訴衷腸。“揮羽扇”三句,借諸葛亮的形象喻指詞人當年抵抗金兵時的英姿勃發。回想當初的雄姿,反觀今日的際遇,詞人不禁感慨萬千。詞的最後兩句語調低沉,感情悲愴,強烈控訴了迫害愛國誌士的南宋議和派,抒發了詞人異常痛苦、複雜的心情,感人至深。

西江月·夜行黃沙①道中

【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②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①黃沙:指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轉眼山前便灑落兩三點雨。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頭轉彎處,茅店就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鑒賞】

本詞作於詞人村居之時,有著與詞人大多數作品的沉雄豪邁不同的詞風,在平淡中透著精心的構思與淳厚的情感。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了鄉村夏夜之景。前兩句中月、鵲、風、蟬這些平常的景物,經過詞人的巧妙組合,便有了別樣的風味。有“明月”、“清風”的夜半之景,也有“驚鵲”、“鳴蟬”的夜半之聲,動靜相宜,聲色相合,使人神往不已。接下來的兩句將視線由長空轉至田野,由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轉至漫村遍野撲鼻的稻花香,還通過稻花香聯想到豐收的年景。然而“說豐年”的主體卻是那一片蛙聲,詞人先寫“說”的內容,後補“聲”的來源,可以說是別出心裁。

詞的下片一開始通過對仗手法的運用,為我們樹立了一座挺拔峻峭的奇峰。“星”、“雨”與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鄉土氣息相呼應。詞人筆鋒一轉,鄉村林邊的茅店便出乎意料地呈現在眼前。“路轉”、“忽見”兩個詞則在寫出詞人忽見臨近的舊屋時的歡悅之外,還從側麵描摹出其在稻花香中怡然迷醉的形態,餘味無窮,從中可見詞人藝術功底之深厚。

整首詞前後呼應,筆調輕靈,用語明快,色澤溫潤,為我們勾畫出一幅鄉村夏夜清幽動人的風景畫,詞人的愉悅之情自然流露於字裏行間。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①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②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③,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④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注釋】

①孫仲謀: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皇帝。

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③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現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封山而還。

④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450年,他攻打劉宋,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譯文】

千古江山依舊,卻無處尋找孫權這樣的英雄。當年繁華的歌樓舞榭,飲宴風流,都被風雨吹散。斜陽照草樹,普通的街巷老屋,人說劉裕曾居住。誰能想,他曾指揮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山河勢如出山猛虎。

元嘉帝草率出兵,想建功立業,卻倉皇逃命不敢北顧。距今已四十三年,眺望中原,我記得硝煙彌漫的揚州路。不堪回首,如今在佛狸祠裏,竟是社鼓隆隆、神鴉亂舞。還有誰詢問,廉頗老了,飯量是否如故?

【鑒賞】

這首詞寫於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擔任鎮江知府的時候,當時詞人登上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站在北固亭上俯看滾滾長江,不禁心潮激蕩,於是寫下這篇傳誦千古的佳作。本詞題為“懷古”,事實上是借古傷今,抒發了詞人壯誌難酬的悲憤之情。

詞的上片寫詞人登上北固亭後,眼觀雄壯的江山,產生了對孫權和劉裕的追思,借京口曆史英雄的豐功偉業,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抗敵救國的急切心情。孫權曾以弱製強,並在京口建都,坐擁東南,然而這樣的英雄已經難以找尋,他曾經的輝煌功業也已被風雨衝刷走了。“想當年”三句,稱讚了南朝宋武帝劉裕率領北伐軍氣吞胡虜的雄姿。可如今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卻昏庸腐朽、懦弱無能,兩相對比,更令人感到悲痛。

詞的下片先記述了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北伐失利的曆史事件,然後對比古今,生發出今日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喪失了多次抗金的良機,自己也難以實現恢複中原的壯誌的感慨。“憑誰問”三句則深刻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無奈與憂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