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孝友

石孝友,生卒年不詳,字次仲,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進士。“長調以端莊為主,小令以輕倩為工;而長調類多獻諛之作,小令亦間近於俚俗”是《四庫總目提要》對其詞作的評價。其事見於清道光《南昌縣誌》卷二二。著有《金穀遺音》一卷,已佚。

眼兒媚

【原文】

愁雲淡淡雨瀟瀟,暮暮複朝朝。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①,幾竿修竹,數葉芭蕉。

【注釋】

①萱草:又名“諼草”,古人以為此草可以使人忘憂。《詩》毛傳:“諼草令人忘憂。”嵇康《養生論》亦雲:“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譯文】

愁雲慘淡,雨一直下個不停。從早到晚,何時是個盡頭!自從分離之後,想必你懶於梳妝,峨眉的顏色已經變淺;香白的手腕已經十分消瘦。

獨坐小屋,滿懷愁思,神情淒然。院子中有一叢繁茂的萱草,幾竿修長的竹子,以及數葉芭蕉。

【鑒賞】

此詞通過對綿綿春雨的描寫,抒發了詞人在這寂寥的情境中對情人的思念之情。

上片寫詞人由眼前的景致,生發出對情人濃濃的思念。起始兩句既點明節氣,又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淡淡”、“瀟瀟”、“暮暮”、“朝朝”四組疊字以聲傳情,使用得自然而巧妙。詞人將思戀情人的情懷寓於周圍環境中,愁雲與愁緒、雨聲與心聲互相融合,雨不止,思無限,愁不絕。“眉峰”來自“(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兩句,後專指女子眉的美好。

古代女子以黛畫眉,情人因懶於梳妝打扮而“翠減”。詞人思念遠方的情人,便猜度別後她容態的變化。詞人從對方的角度來寫,借寫情人的狀貌來反映自己的情感,以虛寫實,飽含著對情人無盡的體貼與關切。

詞的下片從正麵描寫詞人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詞作完結而情意仍存。“小軒”兩句將詞人孤單獨坐、相思滿懷的情態描寫出來。“獨”字用得好,將詞人孤寂憂鬱的神情與茫然四顧的悵惘襯托出來。最後三句融情入景、以實為虛,用“萱草”、“修竹”、“芭蕉”三物表達憂愁不盡之意。詞人因相思深切,得到了可以“忘憂”的萱草卻也不能排解憂愁,而修竹、芭蕉更增添了離愁別恨,餘味無窮。

本詞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質樸自然,感人至深,展現了詞人高超的抒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