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

李好古,字仲敏,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著有《碎錦詞》。其詞或對時事抒發感慨,或疾呼北伐抗金,詞風激昂,感情真摯。

江城子

【原文】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謾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①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注釋】

①馘:古代戰爭中殺敵後割下敵人左耳以計戰功。

【譯文】

沙地上稀疏的淺草,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腳下的路迷茫而漫長,經曆了多少興盛和衰亡。昨夜波濤起伏,不斷衝刷河岸。河邊,累累白骨如霜。古往今來英雄豪傑都想建功立業,而今我隻能空自感歎,有訴不完的悲傷。

我少年時就有降服投降匈奴的漢朝賊臣中行的誌向,有在戰場上殺敵的雄心壯誌,甚至想像祖逖那樣,中流擊水、誓死報國,也曾為國難而淚滿衣衫。想獻上治國安平的計策,但無奈離朝廷遙遠。隻能悵然遠望,匆匆走過這破敗的揚州城。

【鑒賞】

南宋時金人數次南侵,攻入揚州。揚州在屢遭浩劫後繁華散盡,衰敗至極。南宋詞人對此多有感傷,並常賦之於詞作之中。李好古的此篇《江城子》在寫揚州今昔對比之餘,更深層次地挖掘了國破之因,呼籲人們保家衛國,這份胸襟和立意,卓然超群。更可貴的是,他強烈批判了朝廷用人不當,以致山河殘破,這種批判精神值得敬佩。

本詞雖寓情於景,但寫景之句並不多。全詞的景物隻有平沙、淺草、天、路和波,但就這簡單的幾處景物,詞人便寫盡了如今揚州城的敗落和荒蕪。麵對這樣的場景,詞人心緒難平,“洗岸”一句將詞人此刻的無限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本詞傷今、懷古的結合也很巧妙。揚州的荒涼是今,“千古英雄成底事”是古。今古對比,更顯揚州今日的破敗,同時也抒發了“古今興亡多少事”的感歎。下片開頭即寫自己年少時的遠大誌向:想降服中行、“馘名王,掃沙場”,學祖逖中流擊楫……但如今隻能“空悵望”,詞人以自身之古今對比進一步強調了現今的落寞和感傷。“欲上”一句化用賈誼《治安策》中的評論,暗示朝廷不納忠言是國亡的根本原因。

全詞立意深刻,意境深遠,讀之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