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片寫宋亡後君臣與百姓的沉痛。“春去,最誰苦?”以設問形式引起全片,此後“但箭燕沉邊”三句,用箭雁、梁燕、杜鵑三種事物喻寫國人的悲痛。箭雁指中箭墜逝的大雁,它們消失於邊塞,不知所蹤。梁燕指亡國後的臣民,皇帝被擄走,可憐的百姓們沒有了君主,隻有杜鵑在黃昏時分仍於宋帝宮闕前哀啼。這種情景,怎一個“慘”字了得?“想玉樹”兩句再寫宋朝的慘敗凋零。“鹹陽送客屢回顧”兩句,暗喻被迫北上的宋朝君臣對故國的深深眷念。
下片寫思國。起句依然是設問,“春去,尚來否?”是詞人滿含熱淚探問:國已亡,還有複國的一天嗎?顯然這希望是渺茫的。隨後,詞人借用江總和庾信的典故,抒發了亡國之痛。“江令”指江總,因在陳後主時任尚書令,故稱,陳亡後,他入隋北去。“庾信”是梁朝舊臣,曾出使西魏,梁亡後被魏留於長安,北周代魏後,仍不予放還,曾著《愁賦》以抒抑鬱之情。“歎神遊”兩句,寫詞人的無奈和悲傷。最後三句,寫詞人隻能和“孺子”在夜裏共訴亡國之痛,以度殘生,處境之淒涼,悲痛之深,溢於言表。
詞人托物言誌,將自己的亡國之痛巧妙地融入眾多事物中,抒情自然,運筆流暢,情感真摯,是此類詞中的上乘之作。
柳梢青·春感
【原文】
鐵馬①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②。笛裏番腔③,街頭戲鼓④,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台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⑤心情。
【注釋】
①鐵馬:原指戰馬,此處代指元軍。
②愁城:指故都臨安,此時臨安已被元軍攻占。
③番腔:蒙古族的一種曲調。
④戲鼓:蒙古族的雜戲。
⑤海上:指臨安被攻陷後,南宋朝廷退守的閩廣沿海地區。
【譯文】
到處都是披著毛氈的蒙古騎兵,亡國後人們去觀看上元燈市,花燈好像也伴人灑淚。春天來到這座悲慘的城市,元軍在街頭打著鼓耍把戲,橫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調,哪裏有一點兒春天的光景?耳聞目睹,心頭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燈光下歎息,悲傷無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這明月高懸的上元燈市,我十分留戀淪陷的樓台房舍。那令人眷戀的臨安都城的風景,那隱居山林的寂寞歲月,那逃往海濱的朝廷的君臣,怎麼進行抗敵鬥爭,複興祖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鑒賞】
本詞作於南宋滅亡之後。題為“春感”,實則寫元宵節之感。詞人用淒涼之筆,抒發了自己亡國的悲痛和對故國的思念。
詞的上片是虛寫,是詞人對元軍在臨安城內歡慶元宵節的情景的假想,繼而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鐵馬蒙氈”代指臨安城內的元軍,“銀花灑淚,春入愁城”兩句,寫被元軍鐵蹄踐踏之後,臨安城內愁雲慘淡。詞人遙想臨安的百姓整日以淚相伴,過著淒慘的生活。而臨安的春天想必也沒有給臨安帶來一絲生機。元軍控製下的臨安,正被一層愁雲籠罩著。“笛裏番腔”三句是對元軍的諷刺。城內的元兵為了歡慶元宵節,演奏著自己的曲子,演繹著自己的雜戲,看似熱鬧喧囂,但在詞人聽來,這些怎麼能稱得上是“歌聲”呢?至此,全詞由沉鬱的抒發陡而轉作高亢的呐喊,詞人心中的激動憤慨之情溢於言表。
中片寫宋亡後君臣與百姓的沉痛。“春去,最誰苦?”以設問形式引起全片,此後“但箭燕沉邊”三句,用箭雁、梁燕、杜鵑三種事物喻寫國人的悲痛。箭雁指中箭墜逝的大雁,它們消失於邊塞,不知所蹤。梁燕指亡國後的臣民,皇帝被擄走,可憐的百姓們沒有了君主,隻有杜鵑在黃昏時分仍於宋帝宮闕前哀啼。這種情景,怎一個“慘”字了得?“想玉樹”兩句再寫宋朝的慘敗凋零。“鹹陽送客屢回顧”兩句,暗喻被迫北上的宋朝君臣對故國的深深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