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重在抒發悲國之情。第一句便直接點題,讓人休問“千古盈虧”,緣何?因為“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暗寓麵對國土淪喪,詞人卻無能為力的悲歎。其後,“慢磨玉斧”兩句,詞人化用“玉斧修月”的傳說,慨歎無論玉斧怎樣“慢磨”,也無法補圓“金鏡”,實際上這是詞人在哀歎祖國山河淪喪之後再也無法收複。“太液池”四句,詞人用想象進一步強化悲傷沉痛的基調。最後“看雲外山河”三句出自《酉陽雜俎》:“佛氏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即說月中的山河雖是完整無缺的,但月下的山河早已零碎不堪。悲傷悵惘之情盡顯。
全詞借景抒情,詞境淒美,意境深遠,頗具特色,是難得的佳作。
水龍吟·落葉
【原文】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①。想重崖②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螿③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隻應今夜,滿庭誰掃?
【注釋】
①秋杪:晚秋。
②重崖:山崖邊。
③螿:又名寒螿,古書上說的一種蟬。
【譯文】
綠色的樹林才染上秋霜,一眼望去,故國卻過早地顯現出淒涼。落葉蕭蕭而下,在地上越積越厚,可落葉仍在不斷紛飛。院門荒涼,小徑幽寂。秋風吹過渭水,洞庭湖也起了波浪,秋意越來越濃。想那山崖下盡是飄落的黃葉,而千峰裸露,無一遮擋,山路寂靜無人,顯得格外空蕩。
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想必宮中之水空繞暗流,很是寂寞。寒蟬低叫,飛鴻南飛,摧人心傷。眼前落葉影亂,敲打窗戶,發出清脆之聲,後又落到台階上,有多少人在悲傷。遙望我的歸宿在哪裏?也不知道像今天這樣滿庭的落葉由誰來打掃?
【鑒賞】
本詞為詠物詞,詞人借詠落葉,一麵感歎自己身世的飄零,一麵抒發自己濃濃的思鄉情懷,意境淒涼。
上片描寫秋景。起句用“曉霜”、“青林”點明時間,同時也烘托出晚秋的肅殺氣氛。“望中故國淒涼早”一句則直奔主題,抒發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奠定了全詞的悲涼基調。“蕭蕭漸積,紛紛猶墜”八字,極為傳神地寫出落葉飄落時的形態。其後,“門荒徑悄”一句,進一步渲染了晚秋時分寂靜、淒涼的氣氛。“渭水”三句,詞人借落葉實現空間轉換,將讀者從“青林”、“悄徑”中帶出,來到“洞庭”湖畔,從而使視野隨之開闊。但是,事實上詞人從未離開“青林”,而是以“渭水風生”代“青林”,以“洞庭波起”代“葉落”,構思新奇,委婉含蓄,獨運匠心。“想重崖”四句,以重筆烘托深秋之時林中落葉飄零、淒冷靜寂的情景。
下片重在抒發悲國之情。第一句便直接點題,讓人休問“千古盈虧”,緣何?因為“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暗寓麵對國土淪喪,詞人卻無能為力的悲歎。其後,“慢磨玉斧”兩句,詞人化用“玉斧修月”的傳說,慨歎無論玉斧怎樣“慢磨”,也無法補圓“金鏡”,實際上這是詞人在哀歎祖國山河淪喪之後再也無法收複。“太液池”四句,詞人用想象進一步強化悲傷沉痛的基調。最後“看雲外山河”三句出自《酉陽雜俎》:“佛氏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即說月中的山河雖是完整無缺的,但月下的山河早已零碎不堪。悲傷悵惘之情盡顯。
全詞借景抒情,詞境淒美,意境深遠,頗具特色,是難得的佳作。
水龍吟·落葉
【原文】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①。想重崖②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螿③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隻應今夜,滿庭誰掃?
【注釋】
①秋杪:晚秋。
②重崖:山崖邊。
③螿:又名寒螿,古書上說的一種蟬。
【譯文】
綠色的樹林才染上秋霜,一眼望去,故國卻過早地顯現出淒涼。落葉蕭蕭而下,在地上越積越厚,可落葉仍在不斷紛飛。院門荒涼,小徑幽寂。秋風吹過渭水,洞庭湖也起了波浪,秋意越來越濃。想那山崖下盡是飄落的黃葉,而千峰裸露,無一遮擋,山路寂靜無人,顯得格外空蕩。
宮女題紅之事已不再見,想必宮中之水空繞暗流,很是寂寞。寒蟬低叫,飛鴻南飛,摧人心傷。眼前落葉影亂,敲打窗戶,發出清脆之聲,後又落到台階上,有多少人在悲傷。遙望我的歸宿在哪裏?也不知道像今天這樣滿庭的落葉由誰來打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