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本詞為詠物詞,詞人借詠落葉,一麵感歎自己身世的飄零,一麵抒發自己濃濃的思鄉情懷,意境淒涼。
上片描寫秋景。起句用“曉霜”、“青林”點明時間,同時也烘托出晚秋的肅殺氣氛。“望中故國淒涼早”一句則直奔主題,抒發詞人對故國的思念,奠定了全詞的悲涼基調。“蕭蕭漸積,紛紛猶墜”八字,極為傳神地寫出落葉飄落時的形態。其後,“門荒徑悄”一句,進一步渲染了晚秋時分寂靜、淒涼的氣氛。“渭水”三句,詞人借落葉實現空間轉換,將讀者從“青林”、“悄徑”中帶出,來到“洞庭”湖畔,從而使視野隨之開闊。但是,事實上詞人從未離開“青林”,而是以“渭水風生”代“青林”,以“洞庭波起”代“葉落”,構思新奇,委婉含蓄,獨運匠心。“想重崖”四句,以重筆烘托深秋之時林中落葉飄零、淒冷靜寂的情景。
下片抒發感情。起句“前度題紅杳杳”三句,暗用“紅葉題詩”的典故。據《雲溪友議》載:唐宣宗時,中書舍人盧渥在應試之年,偶然於禦溝處撿到一片紅葉,上題一絕句。後來盧渥得到一個外放的宮女,恰是當日題詩之人。詞人用此典故,明說故宮之衰,暗寓亡國之悲。“啼螿未歇”之後的六句,實寫眼前之景。寒蟬淒切,飛鴻南歸,落葉在窗外肆意飄落,窸窸窣窣,好不擾人。詞人麵對這樣一組淒冷、落寞的景色,想及自身,不由悲從中來,自是一副“愁人”模樣。如今國破家亡,詞人無處“望吾廬”,更不知今夜“滿庭誰掃”,難言的孤苦、寂寞,盡在結尾兩問之中。
全詞寫景與抒情交相融合,繪景形象,抒情真摯,構思精巧,布局合理,堪稱佳作。
高陽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諸友韻
【原文】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①。小貼金泥②,不知春在誰家。相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但淒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
江南自是離愁苦,況遊驄古道,歸雁平沙。怎得銀箋,殷勤說與年華。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更消他,幾度春風,幾度飛花。
【注釋】
①春葭:春天初生的蘆葦。古人為了計算時節,將蘆葦燒成灰,放在玉管內,到了某一節氣,相應玉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
②小貼金泥:古時習俗,在立春日貼泥金紙的帖子,上書“宜春”或詩句。
【譯文】
庭院背陰處還留有殘雪,輕微的寒氣晃動簾影,律管中葭灰霏霏,節令已到立春。“宜春”的泥金紙帖已經貼出,卻不知春天落到誰家門庭?相思深情使我進入夢境,無奈那人仍水隔天遮去無影。夢醒時倍感淒涼,眼前是滿樹梅花幽香四溢,滿地梅枝橫斜搖曳疏影。江南三月本來是離愁已苦,更何況孤身縱馬在北方古道,悵然遙望平沙上北歸的雁群。多想找到一張潔白信箋,殷勤地訴說那些苦苦相思的晨昏。如今春回大地,處處芳草,縱能憑高望遠,也不見天涯故人。你我都已老邁,還能消得幾回無情的東風肆虐,幾回傷心的落花飄零。
【鑒賞】
這首詞為唱和周密詞而作,抒發了詞人對友人的懷念和亡國之後的感傷。周草窗,即周密,是詞人的好友。他們經常結伴遊越地山水,並相互賦詞唱和。
上片重在懷友。“殘雪”三句描寫殘冬景色。庭院背陰處尚存殘雪,風也不時投過門簾,將些許寒意送入屋中,而玉管中的葭灰隨著立春時節的到來,已經飄然飛出。詞人此處雖然提到立春,但字裏行間充斥的卻是殘冬的寒意。隨後,“小貼金泥”兩句進一步寫立春,但氣氛依然悲涼、落寞。立春了,又要“小貼金泥”了,但在這寒氣依舊逼人的殘冬,不知道這春在誰家中呢?明明立春,詞人卻能避開春的生機盎然,寫出如此悲傷的語調,可見心中愁苦至極。“相思”三句點明愁苦緣由,因為夢中還和好友相聚,夢醒後卻“水隔天遮”。末尾“但淒然”三句,詞人用“滿樹幽香,滿地橫斜”的夢境,反襯朋友所在之地的淒涼,同時也暗寓周密的高潔品質。
下片重在抒情。起句直抒胸臆,點出離愁之苦,而“況遊驄古道,歸雁平沙”兩句,則隱隱帶有亡國之恨。隨後,“怎得銀箋”兩句,詞人進一步訴說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他想要將“年華”“殷勤說與”,但怎奈兩人有萬水千山之隔,至此,離愁之苦更濃。“如今處處生芳草”六句,詞人通過對春景的描繪,進一步烘托自己的離愁別緒和相思之苦。尤其最後兩句,“幾度春風,幾度飛花”,將詞人連年來飽受相思摧殘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
全詞情感真摯,刻畫有力,詞風清麗婉約,韻律感強,頗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