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構思精巧,化典活用,是詠物詞中難得的佳作。

西江月·新秋寫興

【原文】

天上低昂①似舊,人間兒女成狂。夜來處處試新妝,卻是人間天上。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注釋】

①低昂:起伏不定,時高時低。

【譯文】

天上日落月升,鬥轉星移,景象跟從前一樣,人間男女依然如癡如狂,陶醉在節日的歡樂中。七夕夜,處處可見著新裝的人們,仿佛來到了人間天堂。

不經意間感覺新秋涼意似水,因為思念故國,我兩鬢已如霜。我夢見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盡銀河風浪。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七夕節的詞,詞人借七夕節時天上人間一如既往的狂歡景象,抒發自己對國土淪喪的感慨和對人們麻木心靈的悲歎。

上片重在描寫七夕節。“天上低昂似舊,人間兒女成狂”既是對事實的描寫,同時又暗含自己的心痛。天上的日月星辰依然故我地升升落落,七夕之時自然也不例外。“似舊”二字映射人間的滄桑巨變。接著,詞人寫人間兒女歡度七夕,瘋狂依舊。節日狂歡本無錯,但如今正值國破家亡之際,人們卻依然追尋自己的快樂,實在令詞人心痛。看人們依舊著“新妝”、慶七夕,絲毫沒有國土淪喪的恥辱和要恢複國土的打算,孤獨的詞人隻能暗自悲傷。

下片重在抒發感情。“不覺心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寫涼涼的秋意加重了詞人的哀傷。自己對故國的思念之濃,濃到兩鬢都已成霜,而這華發中,又隱藏了多少哀愁呢?“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怕是詞人此刻境況的真實寫照。“夢從海底跨枯桑”兩句看似是對夢境的敘述,實則暗喻現實。如今,國土淪喪,雖然山河俱在,過半都已更名換姓,不再是宋朝疆土,詞人身處這樣一個滄桑巨變的時期,恰如“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試問人間還有什麼比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更令人心傷的嗎?詞人借夢境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世事滄桑、興盛衰亡的慨歎,升華了詞境。

全詞沒有慷慨激昂的語句,沒有豪情萬丈的慨歎,詞人用柔筆寫感傷,將自己對故國的相思之情通過隱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雖是柔筆,卻依然蕩氣回腸,引人深思。

南浦·春水

【原文】

波暖綠粼粼,燕飛來,好是蘇堤才曉。魚沒浪痕圓,流紅去,翻笑東風難掃。荒橋斷浦,柳陰撐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絕似夢中芳草①。

和雲流出空山,甚年年淨洗,花香不了?新綠乍生時,孤村路,猶憶那回曾到。餘情渺渺,茂林觴詠如今悄。前度劉郎歸去後,溪上碧桃多少。

【注釋】

①夢中芳草:此處化用典故。相傳南朝詩人謝靈運曾因夢到弟弟謝惠連而寫出“池塘生春草”的名句。

【譯文】

水溫轉暖,湖光粼粼。燕子歸來,正好是蘇堤春曉。魚兒潛入湖水,在水麵上留下圓圓的波紋;流水帶走了繽紛狼藉的落花,還嘲笑東風不能把落花清掃幹淨。在荒僻的小橋下,有小船從柳陰深處翩翩而出。如今池塘裏長滿青草,好似當年謝靈運在詩中表達的夢境。

溪水和白雲一起流出空山,流水年年衝洗落花,卻為何花香不消?看到路上新綠乍生,回想起在這孤村路我曾和友人一起遊玩,結伴暢遊,吟詩作樂。可惜當日的歡愉已成過去,隻是滿懷餘情不了。上次遊玩的地方,此時溪上碧桃是增加了還是有所減少?

【鑒賞】

這首詠物詞是張炎春遊西湖時所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張炎還因此被稱為“張春水”。

上片開篇點題,重筆寫春水。“波暖綠粼粼”三句,詞人用綠波、歸燕和蘇堤三個景物,描繪了春日西湖陽光明媚、生機盎然的景象。隨後,詞人再用魚沒、流紅和東風三個動態的意象,與前句相互應和,進一步描寫春景。其中,“魚沒浪痕圓”一句寫得極為傳神,將魚兒潛入水中時的輕盈姿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流紅引得魚兒浮出水麵,而燕子掠水則將魚兒驚回水中,隻留下陣陣漣漪和無力的春風。筆調輕鬆寫意,描寫細致傳神。“荒橋斷浦”兩句承上啟下,是全詞的轉折之筆。“橋斷”即寫斷橋,與前文的“蘇堤”相應,再次點明地點是杭州西湖,一“荒”字與前文形成對比,轉而寫西湖之荒涼。“柳陰撐出扁舟小”一句則靜中見動,反襯西湖此刻的寂靜。結尾兩句,詞人化用謝靈運的典故為這樣一幅春景增添了一抹虛幻的色彩。

下片寫景之餘重在抒情。起句詞人寫“空山”,悲涼之意轉濃。“新綠乍生時”三句及“餘情渺渺”兩句,均為詞人對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憶。詞人看到“孤村路”,憶起舊時與一眾友人到此遊玩,大家在“茂林”中盡情“觴詠”,而今“茂林”變成了“孤村路”,“觴詠”的熱鬧也褪去成“悄”,隻餘下“情渺渺”。至此徹底反轉上片輕鬆、優美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物是人非”的感歎。結尾兩句,詞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哀歎,可見其當時心中愁緒之濃。

全詞筆調細膩,繪景出彩,過渡自然。詞人由優美的蘇堤遊至荒涼的斷橋,感情也隨之由歡快轉為悲傷,情景交融,精妙絕倫。

【宋詞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