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早年有濟世之誌,曆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厭惡官場的汙濁,辭官歸隱。陶淵明安貧樂道,崇尚自然,他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描寫農村日常生活和美好風光,表現自己的隱逸情懷,在他筆下,田園是充滿詩意的。其詩風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意境渾成,極富深情和洞見。蘇軾說他的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與蘇轍書》),元好問則評價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都很精辟地道出了陶詩的藝術特點。
和郭主簿[1]
其一
【導讀】
《和郭主簿》(其一)這首詩寫夏天鄉居的悠閑生活。詩中所寫的景很普通,樹、風都是人人可見、可感的;敘事也不追求曲折,弄琴書、釀美酒、弱子嬉戲等等,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但作品讀來卻讓人感覺詩情濃鬱,富含機趣,平常的景與事在作者筆下具有了醇厚的詩味。這是作者清高超逸人格的投射。詩作目的不是寫景、寫事,而是寫出了作者胸中的一片天地,表達出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從中我們體會到的是洞悉世事之後返璞歸真的人生境界。詩作語言很平易,毫無刻意雕飾,純是自然神行,但卻言淺意深,令人咀嚼不盡。正如宋人黃徹所說:“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於非譽、巧拙之間也”(《溪詩話》卷五)。
藹藹堂前林[2],中夏貯清陰[3]。凱風因時來[4],回飆開我襟[5]。息交遊閑業[6],臥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7],舊穀猶儲今。營己良有極[8],過足非所欽[9]。舂秫作美酒[10],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複樂,聊用忘華簪[11]。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注釋】
[1]《和郭主簿》共二首,此為其一。這首詩大概作於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時年作者三十八歲。郭主簿,其人未詳。
[2]藹藹:樹木繁盛的樣子。
[3]中夏:仲夏。
[4]凱風:南風。因時:隨著時節。
[5]回飆:回風。
[6]交:指仕途交遊。遊閑業:遊心於不急之務。
[7]滋:繁殖。
[8]營己:營謀自己的生活。良:誠然。極:限度。
[9]欽:羨慕。
[10]舂(chōnɡ):搗米去皮。秫:高粱。
[11]用:以。華簪:比喻仕途富貴。
讀山海經[1]
其一
【導讀】
《讀山海經》(其一)這首詩詠精衛填海和刑天與帝爭神之事,歌頌了他們至死不屈的鬥爭精神,慨歎良時的不可再來。與陶淵明詩歌質樸自然,語氣舒緩,平淡中見警策的主導風格不同,這首詩情緒激昂、慷慨悲壯,所以魯迅稱它為“金剛怒目”式(《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曆來有多種說法,有“自喻”說、“悲易代”說等。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則認為是“悲憫精衛、刑天之無成且徒勞也。非悲易代,亦非以精衛、刑天自喻也”。
精衛銜微木[2],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3],猛誌故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4]。徒設在昔心[5],良辰詎可待[6]!
【注釋】
[1]《讀山海經》詩共十三首,本篇原列第十。
[2]精衛: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身為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3]刑天:據《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他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而舞。幹,盾牌。戚,大斧。
[4]“同物”二句:謂女娃和刑天或溺死,或斷首,他們化身異物,但他們無所顧慮,也不悔恨,仍然保持著高昂的鬥誌。同物,指他們化身為異物。
[5]“徒設”句:意謂空有昔日的壯心。
[6]良辰:指實現壯誌的最佳時期。詎:豈,怎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