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王之渙(1 / 1)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後徙居絳郡(今山西新絳)。初以門蔭出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誣而辭官,晚年出任文安縣尉。他是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但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僅存詩六首,卻頗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著名的《登鸛雀樓》等。

出塞[1]

【導讀】

王之渙的《出塞》是流傳千古的佳作。詩歌前兩句采用登高遠眺的視角,描繪出一幅氣勢雄偉的動人圖畫,突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典型環境。後兩句寫戍卒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曲調恰好是《折楊柳枝》,這就勾起了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詩人用“何須怨”三字對戍卒進行安慰和排解,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感人的力量。

這首詩在寫法上並無出奇之處,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但詩人在寫景時善於采用極為常見的意象,並加以精心的組合,營造出氣勢磅礴的壯美景象,奠定一種昂揚、悲壯的基調。抒情時卻又曲折含蓄,委婉蘊藉,表麵上是勸說安慰邊地將士,實際上則寄寓著作者無限的同情與感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2]。羌笛何須怨楊柳[3],春風不度玉門關[4]。

【注釋】

[1]詩題一作《涼州詞》。

[2]孤城:指玉門關。萬仞:古以八尺為一仞,萬仞言其極高,非確指。

[3]怨楊柳:用羌笛吹奏出的《折楊柳枝》曲調,淒傷哀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4]玉門關:古代是中原和西域交流的要衝,西過玉門難見楊柳,極言邊關之環境惡劣,暗寓邊地僻遠,皇恩難及之意。

【延伸閱讀】

旗亭賭唱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個人都是有名的詩人,經常在一起遊玩。有一天,天氣寒冷,微微下著小雪,他們一起在旗亭買酒暢飲。忽然有十幾個樂官也上樓宴飲聯歡,他們三人就避到一邊,圍著爐火觀看。

過了一會,又有四個十分漂亮的歌伎也陸續到來,隨後他們開始奏樂,都是當時流行的名曲。王昌齡他們私下互相約定說:“我們這些人都享有詩名,到底誰更厲害,一直無法定高下。今天就看各歌女的演唱,誰的詩被譜作歌詞多,誰就算優勝。”

先有一位歌女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詩)王昌齡伸手在牆上畫一道記號,說:“一首絕句”。不久又一位歌女唱:“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適詩)高適伸手在牆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又有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詩)王昌齡又伸手畫一道說:“兩首絕句。”王之渙對王昌齡、高適說:“這幾個都是失意的樂官罷了,唱的都是下裏巴人的歌詞,那些陽春白雪的曲子,豈是這些俗人敢唱的?”接著指著那個穿紫衣服的最漂亮的歌女說:“一會兒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就永遠不敢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唱的是我的詩,你們幾個都要拜我為師。”於是大家邊說笑邊等著。過一會兒,那個歌女唱的果然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詩)王之渙立即得意地對兩人說:“鄉下人,我沒有胡說吧!”於是大家都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