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又中博學鴻詞科,官監察禦史。因參與永貞革新而遭貶,在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偏遠地區度過了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大和二年(828年)回朝,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後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有《劉夢得文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導讀】
劉禹錫一生的經曆頗為坎坷,他的詩歌內容比較廣泛,以政治諷刺詩、懷古詩和民歌體小詩著稱。詩歌總體而言充滿了豪邁磊落之氣,被稱為“詩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作者從貶所返京途中,是與白居易的唱和之作。“永貞革新”失敗之後,劉禹錫在“巴山楚水淒涼地”經曆了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涯,此次重返京城,他複雜的心情可想而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表現了對世事人情的了悟,也包含有一種自嘲的情緒,但總體來說,作者的情緒還是比較平穩和積極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時遭貶,可謂同病相憐,但他最終等到了重返朝廷的一天,柳卻英年早逝於貶所。究其原因,劉禹錫性格當中豪邁豁達、堅忍不拔的因素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支持著他度過了貶謫的漫漫歲月。
巴山楚水淒涼地[1],二十三年棄置身[2]。懷舊空吟聞笛賦[3],到鄉翻似爛柯人[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5]。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6]。
【注釋】
[1]巴山楚水:泛指詩人貶謫生活中經曆過的地方。
[2]二十三年:指詩人貶謫的時間。
[3]聞笛賦:西晉向秀於友人嵇康、呂安被害後,一次經過他們的舊居,聞到鄉人笛聲悲淒,乃作《思舊賦》。這裏抒發作者對死去友人的懷念。
[4]“到鄉”句:《述異記》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二童子下棋,他在旁邊觀至棋終,發覺手中的斧柄已爛。回到家中,才知已過百年,同輩人都已經死去。詩中作者以王質自比,雖然離京二十幾年,但人事滄桑,有隔世之感。
[5]“沉舟”二句: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慨歎宦海沉浮,風波險惡,人的身世遭遇各不相同。
[6]長:振作。
【延伸閱讀】
前度劉郎
唐朝永貞年間,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等人發起了一場革新運動,史稱“永貞革新”。短暫的革新運動失敗之後,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在偏遠的地區度過了十年艱苦的貶謫生活。十年後,他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首詩表麵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裏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千棵桃樹代指十年來靠投機取巧發達的權貴,看花之人則是指趨炎附勢的小人。於是他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貶,一去就又是十幾年。
再次回到京城,劉禹錫再遊玄都觀,又寫下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詩中突出了玄都觀中一片繁盛以後的荒涼景色,與前首之“玄都觀裏桃千樹”、“無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強烈的對照。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自己決不屈服妥協,抒發了不怕打擊的倔強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