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進士,曾任弘文館校書郎、左補闕,曆任地方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麵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為名家,有《樊川文集》。杜牧是晚唐的傑出詩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晚唐詩歌注重辭采的總體趨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使他的詩歌在晚唐詩壇上獨具一格。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1]
【導讀】
杜牧的懷古詠史詩最為人所稱道,這些詩篇往往通過對曆史遺跡景色的描寫抒發對於曆史興亡的感慨。宣州在六朝時就是人文與風景俱佳的名勝之地,留有謝朓、李白等人的著名詩篇。但杜牧來遊之時這裏已經今非昔比,因此他麵對眼前的景色,馳想古今,滿懷惆悵。詩中多采用“天淡雲閑”、“鳥去鳥來”、“人歌人哭”等富有流動性與變化感的意象,突出了自然的永恒與人世的多變之間的強烈對比,寓含著深刻曆史哲思。特別是“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一聯,上聯寫秋雨蒙蒙的情景,下聯寫黃昏風中傳來的笛聲,選擇的意象雖然很常見,但
經過作者的精心組合之後就具有了優美的意境。
六朝文物草連空[2],天淡雲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3]。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惆悵無因見範蠡[4],參差煙樹五湖東[5]。
【注釋】
[1]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開元寺:在宣城北陵陽三峰上。宛溪:水名,在宣城東門外,繞城而流。杜牧曾任宣州團練判官,這首詩當作於此時。
[2]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因其都在建康定都,故合稱六朝。文物:指典章製度和文化成就。
[3]人歌人哭:《禮記·檀弓下》載,“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4]範蠡:春秋時越國大夫,輔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退隱。
[5]五湖:太湖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