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曆任國子監教授、校書郎、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等職。黃庭堅與蘇軾並稱“蘇黃”,是江西詩派的宗師,對宋詩的影響極大。為詩取法杜甫,講求“無一字無來曆”,善於化用前人詩句,翻奇出新,詩風以瘦硬峭拔、生新廉悍為主,被認為是“更出新意,一洗唐調”的代表,但因過分追求奇拗,難免有晦澀生硬之弊。晚年則體現出返璞歸真的傾向,所作多平淡質樸。有《山穀集》。
寄黃幾複
【導讀】
《寄黃幾複》這首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時作者監德州德平鎮(今山東德州市東)。黃幾複是作者少年交遊的朋友,時知四會縣(今屬廣東省)。這首詩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抒發了人生聚少離多的感慨,其中也寓有身世蹭蹬的感傷。詩中“桃李”二句備受稱道。這兩句對仗極為工整,全由意象組合而成,沒有一個動詞,這些意象也是尋常可見的,並不新奇,但組合在一起,立刻形成了兩組對照強烈、內蘊豐富的象征性場景:桃李、春風、一杯酒,體現出相聚的歡樂、美好卻短暫;江湖、夜雨、十年燈,則讓人感受到長年漂泊的孤寂與悲苦。詩人把難以盡述的人生感慨,用高度概括的意象表現出來,意蘊委婉含蓄,令人回味無窮。
我居北海君南海[1],寄雁傳書謝不能[2]。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3]。持家但有四立壁[4],治病不蘄三折肱[5]。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6]。
【注釋】
[1]“我居”句:形容距離遙遠。據《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2]“寄雁”句:言音訊難通。相傳大雁南飛至衡山回雁峰而止,黃幾複在衡山之南,故大雁會謝絕傳書。謝,謝絕。
[3]“桃李”二句:上句憶昔日的歡聚,下句寫江湖相隔的淒涼現實。宋神宗熙寧九年,黃庭堅與黃幾複同科出身,歡聚京城,此後一別十年。
[4]四立壁:即家徒四壁,形容家中貧窮,一無所有。
[5]“治病”句:稱讚黃幾複有治世才能,不追求官場世故。蘄,通“祈”,求。三折肱(ɡōnɡ),《左傳·定公十三年》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後世常以喻閱曆豐富,處事圓滑。
[6]瘴溪:舊說,廣東一帶多瘴氣,故雲。
【延伸閱讀】
集評
初二句為小破題,第三第四句為頷聯。大凡頷聯皆宜意對。春風桃李,但一杯而想象無聊,窶空為甚,飄蓬寒雨十年燈之下,未見青雲得路之便,其羈孤未遇之歎,具見矣。其意句亦就境中宣出。桃李春風、江湖夜雨,皆境也。昧者不知,直謂境句,謬矣。
——(宋)釋普聞《詩論》
亦是一起浩然,一氣湧出。五六一頓。結句與前一樣筆法。山穀兀傲縱橫,一氣湧現。然專學之,恐流入空滑,須慎之。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
次句語妙,化臭腐為神奇也。三四為此老最合時宜語;五六則狂奴故態矣。
——(清)陳衍《宋詩精華錄》
溫庭筠《商山早行》雲“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不用一動詞,而早行境界全出。此詩吸取了溫詩的句法,創造了獨特的意境。“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這是樂與哀的對照,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往日的交情與當前的思念,都從時、地、景、事、情的強烈對照中表現出來,令人回味無窮。張耒評為奇語,確有見地。……總之,此詩善用典故,內蘊豐富,以故為新,拗折波峭,很能表現出黃詩的特色。
——霍鬆林《宋詩鑒賞辭典》
蟻蝶圖
【導讀】
這首六言詩作於宋徽宗崇寧初年,時蔡京等人正對元祐舊臣大加打擊報複。這首詩筆墨非常生動、有趣,後兩句把群蟻那種忙碌爭利、論功行賞、得意而歸的場麵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中沒有任何議論,但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它的寓意,群蟻正象征著靠別人不留神的觸網失敗,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小人。據說這首詩曾引起了蔡京的震怒(見嶽珂《桯史》),由此可見它是意有所指的。
蝴蝶雙飛得意,偶然畢命網羅。群蟻爭收墜翼,策勳歸去南柯[1]。
【注釋】
[1]策勳:記功。南柯:此指蟻穴。唐李公佐作《南柯太守傳》,敘淳於棼夢至槐安國,娶公主,封南柯太守,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後率師出征戰敗,公主亦死,遭國王猜忌,被遣歸。醒後,在庭前槐樹下掘得蟻穴,即夢中之槐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