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詞——馮延巳(1 / 1)

馮延巳(903—960),一作延己,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中書侍郎、左仆射同平章事。他是南唐詞人的重要代表,其創作風格清新纏綿,富有情致,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說:“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有《陽春集》。

鵲踏枝[1]

【導讀】

馮延巳的詞作繼承了花間詞的傳統,創作目的雖然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但他的詞中往往寓有身世之感,在表現愛情心理的同時,還滲透著一種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從而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涵,提升了詞的思想境界。

這首《鵲踏枝》是馮詞中寫愁思的名作,這種憂愁具有一種超越時空和具體情事的特質,表現的是人生中的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思。這種情感的不確定性和朦朧性,留給讀者更大的聯想的空間。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獨縹緲的形象,語言清新流麗,意境高雅瀟灑,已開啟了士大夫詞作的風貌。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2],不辭鏡裏朱顏瘦[3]。

河畔青蕪堤上柳[4],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5]?獨立小橋風滿袖[6],平林新月人歸後。

【注釋】

[1]《鵲踏枝》:一作《雀踏枝》,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即《蝶戀花》。馮延巳以《鵲踏枝》詞著稱,今傳十四首。這首寫的是閑情,是否另有所托,很難確指。

[2]病酒:酒喝得太多,像生病了一樣。

[3]辭:顧惜。

[4]青蕪:草色碧青。

[5]何事:為什麼。

[6]橋:一作“樓”。

謁金門[1]

【導讀】

陸遊《南唐書·馮延巳傳》記載:“元宗(中主)嚐因曲宴內殿,從容謂曰:‘吹縐一池春水’,何幹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之句!’”可見這首詞在當時聲名之盛,流傳之廣。這首詞表現的是一位少女思念的心情,無論是“閑引鴛鴦”還是“闌幹獨倚”都無法排遣她煩亂憂鬱的情緒,突出了她在等待時的寂寞與焦慮。首句以“微風吹皺春水”起興,細膩貼切地刻畫出少女敏感紛亂的心緒,無怪乎在當時即享有盛名。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2]。閑引鴛鴦香徑裏[3],手挼紅杏蕊[4]。鬥鴨闌幹獨倚[5],碧玉搔頭斜墜[6]。終日望君君不至,

舉頭聞鵲喜[7]。

【注釋】

[1]《謁金門》: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按敦煌曲辭《謁金門》中有“得謁金門朝帝庭”語,疑即此調的本意。

[2]縐:同“皺”。這句是起興,以春水起漣漪比喻心情由平靜到不平靜。

[3]引:逗引。香徑:花園中的小路。

[4]挼(ruó):揉搓。

[5]鬥鴨:鴨相鬥為戲。

[6]碧玉搔頭:碧玉做成的簪子。這句寫主人公不事妝扮,顯示出一種懶散的情緒。

[7]鵲喜:《開元天寶遺事》卷下:“時人之家,聞鵲聲皆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