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戲曲——吳承恩《西遊記》(1 / 3)

《西遊記》是一部將曆史上的真實故事進行虛化、幻化而形成的神魔小說。它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並無定論。清初刊刻的《西遊證道書》提出《西遊記》的作者為元代道士丘處機;乾隆年間,吳玉搢在《山陽誌遺》中首先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後來經過魯迅、胡適等人的認定,這種說法幾成定論,但仍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目前,還是一般將《西遊記》的作者暫題為吳承恩。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人。幼年有文名,但屢試不第。一生窮困潦倒。有詩文集《射陽先生存稿》四卷。

悟空學藝[1]

【導讀】

孫悟空由天地孕育而生,他帶領一群猴子在花果山、水簾洞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享樂天真”。但突然有一天想到自己現在“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不由得憂傷落淚。孫悟空追求的是一種永恒的、不受任何條件約束的自由,這種天性迫使他毅然走出了花果山,去尋訪長生之道。就這樣,他來到了靈台方寸山,拜在了菩提祖師門下。從此,孫悟空由單純的動物世界,走入了複雜的人類世界。

這裏節選的一部分,是描述孫悟空向菩提祖師要求學習長生之道時的情景。這時的孫悟空,身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性”,但“社會知識”還不是很多,所以他不理解菩提祖師所說的“市語”,顯得有些懵懂。但同時他又絕頂聰明,有著天地所賦予的超凡靈性,在眾弟子中,隻有他悟透了菩提祖師的“盤中之謎”。而從他和菩提祖師的對話可以看出,他雖然尊師重道,但並不十分畏懼自己的師父,言談間顯得真率、可愛。可見,已經進入了人類社會的孫悟空,仍然保持著他無拘無束、天真自然的本性。

“以戲言寓諸幻筆”(任蛟《西遊記敘言》)是《西遊記》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仙風道骨的神仙往往被賦予了世俗色彩。這裏的菩提祖師就是如此。他不斷地對孫悟空“打市語”,拐彎抹角地考驗他,言談舉止間帶著“市井”氣。這樣的描寫使得這位仙人多了幾分平易近人的氣息,也使整個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

尾噴珠玉[2],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

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師看見,叫孫悟空道:“你在班中,

怎麼顛狂躍舞,不聽我講?”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

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踴躍之狀。望師父恕罪!”

祖師道:“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

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隻記得灶下無火,常去

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裏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

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

我學些甚麼道?”悟空道:“但憑尊師教誨,隻是有些道氣兒,

弟子便就學了。”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