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掛窗簾的日子13(1 / 2)

我從來覺得做一個小孩子是不容易的,成長是不容易的,是一件有甜也有苦的事情,而且常常是苦多甜少,甚至是有苦難言和苦不堪言。我不讚同某些人認為孩子的世界是純潔無瑕的,孩子們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當中,這未免太想當然了,太一廂情願了。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忘本之人,或者幹脆就是麻木之人。要我說孩子根本就沒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混雜在成人的世界裏,就像小樹長在大樹底下,就像魚苗在大河大海裏曆盡風浪和風險。我認為每一代孩子都很不容易,可能他們有一些相同的別人看得見的快樂,但他們肯定有許多別人看不見、也體會不到的痛苦,而且是各有各的痛苦。

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黃帥?她可是我們那時代的英雄和偶像。1973年底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女孩憑著《一個小學生的日記》一夜成名,成為“反潮流”的代表性人物。那時候報紙上刊登著她的日記,廣播裏播放著她的日記,我們上學也學習她的日記,她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我們這些同齡孩子羨慕不已的對象。

在黃帥的帶動下,我們猛批“師道尊嚴”,給老師提意見,貼老師大字報,鬧得沸反盈天。黃帥曾一度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燈下,而某一天她忽然就如“白卷英雄”張鐵生一樣成了反麵教材,也成為眾矢之的。從她的“日記”發表,也就僅僅過了四五年時間,高考恢複了。黃帥自己也不再“反潮流”了,又順應潮流做了一個用功本分的學生。之後關於她的報道就極少了。1979年她以320分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係。據說在錄取不錄取她的問題上當時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的胡耀邦同誌為她說了話。

黃帥曾經在那個年代大出風頭,曾是最風光的人物,當年不知有多少孩子對她仰慕不已,不知有多少孩子夢想成為她。但黃帥的坎坷曲折,她所經曆的摔打和所受的創痛又有誰去體察和憐惜?她被那個時代誘騙,最終差一點成了那個時代的犧牲品。——這就是我們那個年代最出名的一個孩子,但卻絕對不是最幸運和最幸福的一個孩子。即便在頭上戴著炫目的光環的年月裏,我想黃帥恐怕也很難說就有多麼的幸福。我認為作為一個兒童她失去和付出得太多了,她過早地(或許還是被迫地)交出了自己的童真和作為一個孩子的懵懂幼稚,她也過早地受到了成人社會的熏染和壓榨。

而對於普通的孩子來說,那時候的教養背景總體來說是粗放型的。那個時代頻繁的政治運動讓我們的父母自顧不暇,他們對我們說到底頂多隻是一個大方向上的把握,說嚴格也很嚴格,說粗疏也很粗疏。我聽說過一位從小在軍隊大院裏長大的朋友,他家弟兄好幾個,晚上他當大官的爹回家頂多就是數一數炕上的腦袋或者炕下的鞋子。有時孩子帶了朋友回來,這位父親從來不會細看躺在炕上的是自家的孩子還是人家的孩子。——多少年後這段往事被當作笑話講述,的確,我們那代人的父母遠不像如今的父母這樣事無巨細地對孩子傾注著滿腔的心血,所以我們也有著比今天的孩子多得多的玩耍時間和自由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