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房子(1 / 3)

旅舍不設早餐,大約是規避明火的危險,所以早上便四散出門打食。門前的石卵路極窄,高低蜿蜒,中間車輛過往,多是運送的貨車和摩托,速度極快,將路人逼到簷下。簷下是茶餐廳和酒廊,桌椅鋪到街麵,倘向裏去,又是一進複一進。相鄰有一家舊貨兼藝術品商店,老板是文學青年,常在漢語雜誌發表詩賦。整座房子都作商鋪用,大約是繼承的祖業,倘若租賃,成本上去,就不是這有一搭無一搭的買賣了。老房子被調動起現代設計的元素,與保持古風的“岜岜”完全兩種性格,印象最深的是中庭裏的一具荷花池,屋簷的滴水,啪啪啪地響,蒙蒙水汽中的浮萍,真仿佛“水中月,鏡中花”。還就是房屋最深處有一處閑置的閣樓,從木梯攀上去,漆黑不見五指,定定神,就看見房角有天光下泄,繼續攀爬,鑽出天窗,看見馬六甲的屋頂。一股子憂傷從心底升起,也不知哪門子的傷感,熱帶的氣候本來就易生憂鬱症,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不就寫過一本書,叫作《憂鬱的熱帶》。還有,這屋瓦底下,遷徙與定居的命運,也讓人浮想聯翩。

我父親出生在馬六甲海峽南口的新加坡,十七世紀的新加坡亦在荷屬東印度轄下,1819 年歸英國東印度公司領地,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汽船出現,開始繁榮歲月。追溯起來,曾祖母移民的時間當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人建成港口居民點,經濟成熟。我時常想象父親家居住的房子,聽堂姐說,那房子很奇怪——堂姐沒有往下細述,想來記憶模糊,不由猜測,“奇怪”會不會在於,也是荷蘭式,或者說馬六甲式的遺存格式。這一回去新加坡,在父親生活過的街區“小印度”驅車來往,正是晚上,夜市沸騰,人群熙攘,多是印度裔的打工族,早期移民已經融入本地社會。貼鄰的牛車水,即中國城,正慶賀羊年來臨,彩塑羊群屹立街心,逶迤幾條馬路,總有三百多隻。在新加坡,華、印、馬來的新年,加上西俗聖誕,全列入國定假期,各休一日。以相同概念,小學和中學,英語之外加一門母語,但當進入大學,母語課程則不在必選。於是,高程度教育背景之下,族群實際融合一體。四處是新起的公寓樓,為節約用地而向空中發展,以滿足增長人口的國策需求。現代主義單純簡潔的線條與立麵,消解了個體屬性,提供給這個後天再造的民族國家外形。新加坡納入原創的軌道,仿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說中國的春節,舊規上生出新禮,比如“挑魚生”。年裏凡開宴,必先上一大個冷盤,由各樣瓜菜魚肉切絲碼堆,顏色絢爛,合桌大人小孩全體立起,紛紛舉箸,伸向盤底,挑起來,嘴裏大聲說著瑞祥話語。頓時,彩練亂舞,吉言飛揚,好一時,方才禮畢,分食入口,酸甜脆香,老少鹹宜。據打聽,這習俗僅十數年時間,已蔓延全島華人社會,餐館無論推家宴或者尾牙,必寫備有“魚生”。新加坡華族大半來自閩廣,兩地均多信民,不解民意者萬不能製其風俗。

旅舍不設早餐,大約是規避明火的危險,所以早上便四散出門打食。門前的石卵路極窄,高低蜿蜒,中間車輛過往,多是運送的貨車和摩托,速度極快,將路人逼到簷下。簷下是茶餐廳和酒廊,桌椅鋪到街麵,倘向裏去,又是一進複一進。相鄰有一家舊貨兼藝術品商店,老板是文學青年,常在漢語雜誌發表詩賦。整座房子都作商鋪用,大約是繼承的祖業,倘若租賃,成本上去,就不是這有一搭無一搭的買賣了。老房子被調動起現代設計的元素,與保持古風的“岜岜”完全兩種性格,印象最深的是中庭裏的一具荷花池,屋簷的滴水,啪啪啪地響,蒙蒙水汽中的浮萍,真仿佛“水中月,鏡中花”。還就是房屋最深處有一處閑置的閣樓,從木梯攀上去,漆黑不見五指,定定神,就看見房角有天光下泄,繼續攀爬,鑽出天窗,看見馬六甲的屋頂。一股子憂傷從心底升起,也不知哪門子的傷感,熱帶的氣候本來就易生憂鬱症,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不就寫過一本書,叫作《憂鬱的熱帶》。還有,這屋瓦底下,遷徙與定居的命運,也讓人浮想聯翩。

我父親出生在馬六甲海峽南口的新加坡,十七世紀的新加坡亦在荷屬東印度轄下,1819 年歸英國東印度公司領地,1869 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汽船出現,開始繁榮歲月。追溯起來,曾祖母移民的時間當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國人建成港口居民點,經濟成熟。我時常想象父親家居住的房子,聽堂姐說,那房子很奇怪——堂姐沒有往下細述,想來記憶模糊,不由猜測,“奇怪”會不會在於,也是荷蘭式,或者說馬六甲式的遺存格式。這一回去新加坡,在父親生活過的街區“小印度”驅車來往,正是晚上,夜市沸騰,人群熙攘,多是印度裔的打工族,早期移民已經融入本地社會。貼鄰的牛車水,即中國城,正慶賀羊年來臨,彩塑羊群屹立街心,逶迤幾條馬路,總有三百多隻。在新加坡,華、印、馬來的新年,加上西俗聖誕,全列入國定假期,各休一日。以相同概念,小學和中學,英語之外加一門母語,但當進入大學,母語課程則不在必選。於是,高程度教育背景之下,族群實際融合一體。四處是新起的公寓樓,為節約用地而向空中發展,以滿足增長人口的國策需求。現代主義單純簡潔的線條與立麵,消解了個體屬性,提供給這個後天再造的民族國家外形。新加坡納入原創的軌道,仿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說中國的春節,舊規上生出新禮,比如“挑魚生”。年裏凡開宴,必先上一大個冷盤,由各樣瓜菜魚肉切絲碼堆,顏色絢爛,合桌大人小孩全體立起,紛紛舉箸,伸向盤底,挑起來,嘴裏大聲說著瑞祥話語。頓時,彩練亂舞,吉言飛揚,好一時,方才禮畢,分食入口,酸甜脆香,老少鹹宜。據打聽,這習俗僅十數年時間,已蔓延全島華人社會,餐館無論推家宴或者尾牙,必寫備有“魚生”。新加坡華族大半來自閩廣,兩地均多信民,不解民意者萬不能製其風俗。

父親的房子早已湮滅在這國家光鮮華麗的考古層下,叔叔嬸嬸搬進政府租屋的公寓。祖父祖母所在的墓園被政府征用,骨殖撿拾裝殮,擱置壁龕。據說那房子是在曾祖母手裏建成,父親的家並不如以往概念中,革命者出身赤貧,隻是上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漲縮下,殖民地難免於動蕩沉浮,在父親履曆中被定義“小康”。曾祖母主持建造的房子或就是依荷蘭民法舊例租地,窄門深進,天井裏有一池子,承接雨水——四麵環海,淡水總是個問題。忽又想,這樣形製的民居在南亞還有一般好處,就是隔熱。那夾道般的內室,可不涼森森的,就是讓人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