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緣與塵緣(1 / 3)

《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寫,沈複十三歲跟母親去外婆家,初次遇芸娘,寶玉見黛玉,也是十三歲。而且,二人都是姑舅表親,隻不過反過來,沈複是姑家,芸娘是舅家,而寶玉在舅家,黛玉在姑家。還有略不同處在年齡差,寶玉長黛玉一歲,為表兄妹,沈複少芸娘十個月,就算作表姐弟了。所以,吳組湘先生將這二對男女作比,並非事出無因。

沈複與芸娘,注定要做夫妻,遇見第一回,便對母親發誓:

“若為兒擇婦,非淑姐不娶”,芸娘字淑珍,所以稱“淑姐”。於是,立時三刻訂婚。寶玉和黛玉見麵,彼此覺得熟悉,仿佛久別重逢,再無他想。鬧砸玉一出,是因為這玉隔閡了二人。這一出為後來的相處開創了模式,那就是吵鬧頻頻,所爭吵又全是求近反疏遠。倘不是“金玉良緣”的提示,二人恐怕想都不會去想媒妁之事。

芸娘的生相,與黛玉同是纖細婉約。後者的描畫隻在情態,方到榮國府時,眾人眼裏看出去:“身體麵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股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芸娘的形貌相當寫實,尤其寫道:“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這一筆幾可看見真人。

略有些吊唇,要看具體的人,倘是五官協調,不會難看,還嫵媚嬌俏,但依中國人的成見,人中短總歸是福分淺薄。黛玉也屬紅顏薄命之流,卻很難想象麵部有明顯的不勻稱。事實上,《紅樓夢》通篇都未寫及黛玉外貌的細節,最具體的大約就是眉毛,“似蹙未蹙”,寶玉當即給一個字:“顰”。漢字“蹙”也是個含蓄的概念,不像“皺”的肯定,傾向修辭的性質,且又“似蹙未蹙”,有無之間,就更變得微妙不可言,哪有芸娘“微露兩齒”

的生動,躍然眼前,就是熙攘人世,你我他中間的一個。

再論穿著,芸娘的風格是“通體素淡”,這倒近似寶釵,依母親薛姨媽的話:“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黛玉則屬華麗一族,下雪天裏,她穿一雙“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麵白狐狸裏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罩了雪帽。”何等美豔!薛寶釵隻是“穿一件蓮青鬥紋錦上添花洋線番巴絲的鶴氅”,雖然簡樸,品質可是不一般,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版注,“蓮青:指藍紫色。鬥文:指交叉的圖案。

錦上添花:指在圖案上又重疊自然花卉。洋線番巴絲:指絲線毛線混合的織物”。所以不愛“花兒粉兒”,除去性格的成分,還有教育的緣故。尊儒家的道統,不涉奢靡,溫蘊含蓄。芸娘沒有寶釵的教養,習字讀書都靠自己,“滿室鮮衣,芸獨通體素淡”,更讓人想起邢岫煙,大雪天裏,姑娘們都著皮毛,又多是大紅,唯她一件舊單鬥篷,顯得“拱肩縮背”。探春給一個碧玉珮,寶釵一眼看出不是她自己的東西,對未來的弟媳發出一番教導,提醒莫受賈府裏富貴風氣的濡染,“總要一色從實守分為主”,邢岫煙要摘了去,寶釵卻又阻攔,說不能辜負探春的好意,真是左右為難。芸娘貧寒歸貧寒,倒沒有什麼顧慮,坦坦然腳下著一雙自繡的新鞋,精巧可愛。要讓賈政看見,就要不受用:“虛耗人工,作踐綾羅”。

《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寫,沈複十三歲跟母親去外婆家,初次遇芸娘,寶玉見黛玉,也是十三歲。而且,二人都是姑舅表親,隻不過反過來,沈複是姑家,芸娘是舅家,而寶玉在舅家,黛玉在姑家。還有略不同處在年齡差,寶玉長黛玉一歲,為表兄妹,沈複少芸娘十個月,就算作表姐弟了。所以,吳組湘先生將這二對男女作比,並非事出無因。

沈複與芸娘,注定要做夫妻,遇見第一回,便對母親發誓:

“若為兒擇婦,非淑姐不娶”,芸娘字淑珍,所以稱“淑姐”。於是,立時三刻訂婚。寶玉和黛玉見麵,彼此覺得熟悉,仿佛久別重逢,再無他想。鬧砸玉一出,是因為這玉隔閡了二人。這一出為後來的相處開創了模式,那就是吵鬧頻頻,所爭吵又全是求近反疏遠。倘不是“金玉良緣”的提示,二人恐怕想都不會去想媒妁之事。

芸娘的生相,與黛玉同是纖細婉約。後者的描畫隻在情態,方到榮國府時,眾人眼裏看出去:“身體麵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股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芸娘的形貌相當寫實,尤其寫道:“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這一筆幾可看見真人。

略有些吊唇,要看具體的人,倘是五官協調,不會難看,還嫵媚嬌俏,但依中國人的成見,人中短總歸是福分淺薄。黛玉也屬紅顏薄命之流,卻很難想象麵部有明顯的不勻稱。事實上,《紅樓夢》通篇都未寫及黛玉外貌的細節,最具體的大約就是眉毛,“似蹙未蹙”,寶玉當即給一個字:“顰”。漢字“蹙”也是個含蓄的概念,不像“皺”的肯定,傾向修辭的性質,且又“似蹙未蹙”,有無之間,就更變得微妙不可言,哪有芸娘“微露兩齒”

的生動,躍然眼前,就是熙攘人世,你我他中間的一個。

再論穿著,芸娘的風格是“通體素淡”,這倒近似寶釵,依母親薛姨媽的話:“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黛玉則屬華麗一族,下雪天裏,她穿一雙“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麵白狐狸裏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罩了雪帽。”何等美豔!薛寶釵隻是“穿一件蓮青鬥紋錦上添花洋線番巴絲的鶴氅”,雖然簡樸,品質可是不一般,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年版注,“蓮青:指藍紫色。鬥文:指交叉的圖案。

錦上添花:指在圖案上又重疊自然花卉。洋線番巴絲:指絲線毛線混合的織物”。所以不愛“花兒粉兒”,除去性格的成分,還有教育的緣故。尊儒家的道統,不涉奢靡,溫蘊含蓄。芸娘沒有寶釵的教養,習字讀書都靠自己,“滿室鮮衣,芸獨通體素淡”,更讓人想起邢岫煙,大雪天裏,姑娘們都著皮毛,又多是大紅,唯她一件舊單鬥篷,顯得“拱肩縮背”。探春給一個碧玉珮,寶釵一眼看出不是她自己的東西,對未來的弟媳發出一番教導,提醒莫受賈府裏富貴風氣的濡染,“總要一色從實守分為主”,邢岫煙要摘了去,寶釵卻又阻攔,說不能辜負探春的好意,真是左右為難。芸娘貧寒歸貧寒,倒沒有什麼顧慮,坦坦然腳下著一雙自繡的新鞋,精巧可愛。要讓賈政看見,就要不受用:“虛耗人工,作踐綾羅”。

芸娘學詩的經曆,像的是香菱,都是自學成才。香菱身世飄零,舉目無親。芸娘雖少年失怙,但有母親兄弟。略成年些,便以女工養活一家三口,還供兄弟讀書,總是有調教,才得一技之長。所聘沈家,資財身份在中等以上,又是親上加親,說明有人做主,這一點甚至勝過黛玉。記中寫,芸娘剛開口說話,就背誦《琵琶行》,想是由父親口對口授,就有父愛在其中,俗話說:家貧養嬌子,倘不是過早亡故,大約是會供幾年塾學的。某日,當是父親去世以後,在盛書的藤箱裏翻出《琵琶行》,對照讀音,學會文字。後來,娶進夫家,與沈複討論學問,以為《琵琶行》的著者白居易即李太白,因名字裏都有“白”,被丈夫取笑一番;再談賦,芸娘鄭重道,最崇拜司馬相如,丈夫又笑:原來當年卓文君跟上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笑的是眾所周知事卻當獨家新聞。就知道芸娘的知識係統是不完整的,自開一路,但能夠英雄所見略同,殊途同歸,證明學習的方略相當有效。於他們夫婦之間,有趣也有趣在此,既可為友,又可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