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體譽為“9球天後”的職業台球選手潘曉婷,曾獲2002年首屆亞洲區“球王杯”男女9球混合賽冠軍等獎項。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她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潘曉婷15歲就開始在父親的球館裏練球,父親告訴她: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當過國家級的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的父親希望潘曉婷像他一樣,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為實現這樣的目標,父親給她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至1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隻能休息半天。即使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潘曉婷這樣在父親的球館裏一練就是4年。
潘曉婷說:“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就看人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吃苦耐勞是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優良品質之一。從現實生活中來看,大凡在單位裏受到老板重視、得到同事尊重、在事業上有大發展的,莫不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勞、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實幹苦幹者。
近日的一則報道也為此提供了旁證:一些用人單位在招錄新人時表達了這樣一個共同的觀點,我們更需要那些工作上能吃苦、肯於從小事做起的真正的優秀人才!其實,每一個崗位都能鍛煉人,而且越是最基層的地方,接觸的事情越多,所獲得的經驗越豐富,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也提高得越快。香港的李嘉誠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位企業界領袖之一,同時他也是香港曆史上的千億富翁。他的成功離不開其擁有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香港富豪李嘉誠幼年喪父,家庭的重擔由他一肩扛起。14歲時,迫於生計他不得不選擇輟學,走上謀職一途。他好不容易在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一份擔任服務生的工作。每天清晨5點左右,他就必須提起精神趕到春茗茶樓準備茶水及茶點。每天他的工作時間長達15小時以上。生活簡直就是一場嚴酷的考驗與磨練。
舅父非常疼愛李嘉誠,為了讓他能夠準時上班,就買了一隻小鬧鍾送他。他把鬧鍾調快了十分鍾,以便能最早一個趕到茶樓開門工作。茶樓的老板對他的吃苦肯幹深為讚賞,所以李嘉誠就成為茶樓中加薪最快的一位員工。
許多年後,曾有人問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李嘉誠講了下麵這則故事:
在一次演講會上,有人問69歲的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其推銷的秘訣是什麼,他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講台,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李嘉誠講的這個故事,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不能吃苦、不肯吃苦,是不可能獲得任何成功的。
吃苦耐勞精神永遠不能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將如何去麵對這競爭日益強大的社會?吃苦耐勞是一個人的必備美德,無論什麼時代,我們都需要,它永遠不會過時。作為一名員工更應如此。不僅要把這一寶貴財富永遠記在心上,更要將其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來,從平凡的崗位上幹起;紮紮實實,從“買土豆”做起,不畏艱辛,不辭勞苦,堅持下去,必會大受其益。
職業前景比薪水更重要
布魯諾在擇業時非常盲目,他最關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年薪多少”“能不能升職”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從這個工作中獲取進步的因素有哪些”。你的追求不要隻局限於滿足生計,而要有更高的追求。千萬別這樣對自己說,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你要看到比薪水更高的目標。
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時,不必過分考慮薪水的多少,而應該注意工作本身帶給你們的報酬。譬如發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與你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微薄的工資會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老板支付給你的是金錢,你自己賦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終身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