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洋公司創始人井植熏,14歲就進鬆下電器公司當學徒。他的誌向是成為鬆下老板那樣的企業家,並願意為這個理想付出十倍的辛苦。白天,他認認真真地幹好本職工作,任勞任怨,一絲不苟。晚上或工休日,當別的學徒玩耍時,他去附近的學校補習,為將來出人頭地積聚能量。由於他的工作業績和個人素質都優於別人,19歲即被任命為廠長,以後並逐步提升到製造部長的位置。後來他又與自己的兩位兄長合夥,共同創辦了今日已名聞天下的三洋公司。
人的一生都是寶貴的,都是學習知識、受教育的時間。實際上,學習的時間要靠自己把握和積累,哪怕隻是利用自己一些空閑的時間,哪怕你已經人到中年,你也一樣可以彌補年輕時的遺憾,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隻有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不斷提升自己。
如果不繼續學習,就無法使自己適應急劇變化的時代,就會有被淘汰的危險。學會了學習,一切都會隨之而來。可以說,學習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是一切成功之母。隻有善於學習、懂得學習的人,才能具備高能力。西點的埃裏克·霍弗將軍深信:“沒有哪個人可以永遠獨占鼇頭,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裏頭,惟有虛心學習的人才能夠掌握未來。”
有位記者曾問亞洲首富李嘉誠:“李先生,您靠什麼獲得成功的?”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靠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學習知識,是李嘉誠成功的奧秘!
李嘉誠勤於自學,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忘記讀書。青年時打工期間,他堅持“搶學”,創業期間堅持“搶學”。經營自己的“商業王國”期間,他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李嘉誠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之外,還仍然堅持學英語。早在辦塑料廠時就專門聘請了一位私人教師每天早晨7點30分上課,上完課再去上班,天天如此。當年,懂英文的華人在香港社會是“稀有動物”。懂得英文,使他自己就可以飛赴英美,參加各種展銷會。談生意可直接與外籍投資顧問、銀行的高層打交道。如今,李嘉誠已年逾古稀,仍愛書如命,堅持不斷地讀書學習。
李嘉誠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缺乏知識,沒有最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有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成功,取決於人的能力;而能力,則取決於人的學習。不斷地學習新東西,才是成功的奧秘。當今時代,世界在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一種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終身學習。
信息社會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發展為學習能力的競爭。信息更新周期已經縮短到不足五年,危機每天都會伴隨我們左右。隻有如饑似渴地去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贏得燦爛的明天和成功的未來。
不但要盡善盡美,更要精益求精
做事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能夠培養人們嚴謹的品格,從而獲得超凡的智能。這種做事風格不但能帶領普通人往好的方向前進,更能鼓舞優秀的人追求更高的境界。全心全意對待工作,總能做到一絲不苟、力求完美,是一名優秀員工必備的特質。
在工作中,阿諾德也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了。可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真的已經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了嗎?”相信他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你工作的質量往往會決定你生活的質量。在工作中你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許自己隻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隻完成百分之九十九。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難以估量的巨大潛能,如果你能夠以盡職盡責的態度工作的話,就能夠把自己身上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當年輕的富蘭克林還在費城為掙得一個立足之地而苦苦掙紮的時候,那兒的商人已經精明地預測到了:即使富蘭克林現在囊中羞澀,生活困難,吃飯、睡覺、工作都是在同一間小屋,但這個年輕人必定前途無量。
因為他是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此渴望著大展宏圖。他經手的每一件事都能做到盡善盡美,這些都預示和象征著他未來的作為不可限量。當他還隻是一個學徒期剛滿的印刷工人時,他的工作質量就已經遠遠地超過別人了,而他的排版係統甚至比雇主的還要先進,人們紛紛預測有朝一日他肯定能取而代之,擁有自己的企業。後來,曆史證明他的確是做到了這一點。
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一個平庸的人永遠不會把事情做到最好。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養成了馬馬虎虎的習慣,那麼所有的能力、天分、智慧、創造力都很難發揮作用,並且還可能因此而逐漸消失。世上最有成功希望的人,無不具備盡善盡美、精益求精的可貴品質。美國前總統麥金萊在德州的一所學校演講時,曾對學生們說:“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盡職盡責地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可能完美。與其他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麼,你就永遠不會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