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變化(2 / 2)

通過我不斷地上下打探,不久終於印證了我此前的猜測,隻是奏立太子這件事情的發起者並不是王皇後,而是她的舅舅柳奭。

柳奭或許是考慮到整個家族的利益,認為隻有王皇後地位穩固,家族利益才能保證,所以他聯合了一班大臣,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進而想左右阿奴的意誌。

然而,他聯合的那些大臣們大多數都是為他充門麵的人,真正對他最有用的人隻有長孫無忌。

作為阿奴的親舅舅,太宗皇帝臨終之時的托孤之臣,長孫無忌比其他任何人都有優勢,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即使阿奴對他還沒有到言聽計從的程度,但他確實是李家王朝的頂梁柱,這當然不是我主觀上的認為,有很多的事例都可以證明長孫無忌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政治能力。

當年他參與玄武門事變的謀劃自不必說,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永徽元年(650年)正月,有一個叫李弘泰的洛陽人,誣告長孫無忌謀反,當時誰都沒想到阿奴居然都沒有核實情況,更沒有讓相關部門去調查,立即下令將李弘泰斬首,對長孫無忌依舊信任如初。

長孫無忌的很多看法阿奴都是十分讚同的,在李弘泰事件發生不久後,阿奴決定重新修訂《唐律》,當時長孫無忌就強調皇上為了通天下之誌,成天下之務,總是要作訓誥向全國宣布刑法,要垂世立教以治百姓,之所以設置刑法,是因為人性庸愚,心懷惡念,大則擾亂天下,小則違背等級秩序,要是不定出法度加以製裁,天下就會大亂。

對於長孫無忌的看法,阿奴當時深有同感,於是命他全權負責修訂《唐律》。由此事足見這個老頭兒在阿奴心中的地位。

而且此前發生的房遺愛謀反案中,長孫無忌在其中高超運作,成功將吳王李恪清除,更讓我見識到了這個老頭兒的厲害之處。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長孫無忌都是一個政治強人,他的話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此當阿奴聽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朝臣們的奏請後,理所當然表示同意。

這當中除了性格因素讓阿奴無法反駁之外,最重要的是他還要依靠長孫無忌等一班老臣治理這個大國,所以他隻能順從,更何況這班老臣表麵上還是為了我朝的長治久安。

立儲之事就此塵埃落定,永徽三年(652年)七月二日,十歲的燕王李忠入住東宮,登上了皇太子寶座。

與皇宮內冊立太子喜氣洋洋氛圍截然相反,我的心中猶如壓上了一塊石頭。本來我的願望十分美好:王皇後無子,四個庶子之母皆已失去阿奴的寵幸,而自己正處在春風得意之時,如果生下的是皇子,我相信通過我的謀略,未來榮登後位是很有可能的,可是長孫無忌等一班朝臣打破了我先前的所有憧憬,實在讓人厭惡。

不過,立儲之事讓我再一次看清了目前的形勢,那就是我的對手不僅僅是王皇後和蕭淑妃,還有連成一氣的一班朝臣。這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一個足以左右政局的權勢集團。

我可以讓阿奴站在我這一邊,但目前的我還沒有製服這幫權臣的能力,猶如蚍蜉撼大樹,根本不堪為對手。沒有朋黨,沒有支柱,在這種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何來勝算。如果一意孤行,豈不笑談?

但性格剛毅的我絕不會氣餒,我知道孤軍奮戰絕無勝利的可能,當務之急除了隱忍之外,要利用一切機會不斷壯大自己,低調而且不可急於求成,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在定下大致的策略後,我就此暫時隱藏了自己,除了盡可能地抓住阿奴的心,以及像飽富韜略的將領一樣不斷地對敵情進行細致的偵查之外,我所能做的就是安心等待孩子的出生。

除此之外,無他!

永徽四年(653年)正月,我和阿奴的第一個孩子降生了,老天保佑,是個男孩,阿奴疼愛地為他取名為“弘”。當看到白白胖胖的兒子時,我不禁流下了淚水,他是我和阿奴愛情的結晶,更是我未來反擊王皇後和蕭淑妃等人的籌碼。

或許是我等待的時間太久,弘兒的降生讓我可以長舒一口氣,我終於可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開對王皇後和蕭淑妃的反擊。

在此後的日子裏我不斷地向阿奴吹枕邊風,甚至是肆無忌憚地詆毀抨擊王皇後,以便讓阿奴逐漸產生廢後的念頭。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阿奴雖然依舊寵幸我,但似乎並沒有因為我的話而產生廢後的想法。

如果從情感角度而言,不忘舊情的阿奴是我喜歡的,王皇後畢竟是他的結發之妻,兩個人畢竟有過一段柔情的記憶,性格柔弱的阿奴是不可能輕易下決心廢後的,更何況廢後一事牽涉到國本問題,不是輕易能定的事。

所以,我逐漸恢複了理智,更看清了詆毀與言辭攻擊或許不能動搖王皇後與蕭淑妃的地位,清除政治對手絕不能采用常規手段。我堅信機會總會有的。

唯一的條件是:阿奴的心始終在我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