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戲曲與小說論(1 / 2)

元代戲曲理論著作流傳下來的有《唱論》、《中原音韻》、《錄鬼簿》和《青樓集》。

一、燕南芝庵《唱論》

《唱論》作者為燕南芝庵,其真實姓名和生平事跡均不可考。《唱論》是一部專論歌曲與演唱的戲曲聲樂理論著作,共31節,不分卷。內容包括:1.古代的“善唱者”、“知音律者”的姓名;2.元曲所使用的17宮調的調性;3.各種唱曲的特點、演唱方法與風格等等。

二、周德清《中原音韻》

周德清(生卒年不詳),字挺齋,江西高安人。《中原音韻》全書分兩部分,前為韻譜,後附有《正語作詞起例》,其戲曲理論主要在後一部分。《中原音韻》著作的目的,是要為元曲創作提供一個標準的口語音係。元曲是在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所使用的是當時中原一帶的口語音係。元曲興盛之後,作者眾多,在音韻方麵顯得比較雜亂,多不合律。有慨於此,周德清才編著了這部韻書,故其自序中說:“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因而這部韻書也成了後來所有曲韻著作的藍本。《正語作詞起例》中有“作詞十法”,集中表現了他在戲曲製作方麵的見解。周德清所論“十法”分別是“知韻”、“造語”、“用事”、“用字”、“入聲作平聲”、“陰陽”、“務頭”、“對偶”、“末句”、“定格”,具體論述了製曲的藝術方法,實際上是有關作曲技法的詳細指導,反映著元人對曲的一些理論思考和創作經驗總結。

三、鍾嗣成《錄鬼簿》

鍾嗣成(約1279~約1360),字繼先,號醜齋,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寓居杭州。屢試不第,乃致力於戲曲,著有《章台柳》等七種,均已散佚。《錄鬼簿》一書,成於至順元年(1330年),後經過兩次補充,明初賈仲明又予以增訂。書中載有152位戲曲作家的小傳、作品400餘種。這些小傳中凡已亡故而又與鍾嗣成相知者,在傳後均附有一曲《淩波仙》予以憑吊,是一部戲曲史料著作,但也有戲曲評論,主要是稱揚了戲曲家們不事權貴的高尚品質和傑出的才華。書中有作者自序一篇,闡述了著作的意圖。在封建社會中,戲曲藝人社會極為低下。鍾嗣成對這種偏見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說明著作此書,就是要為戲曲家們書碑立傳,使他們能名垂青史。

四、夏庭芝《青樓集》

夏庭芝,字伯和(或作百合),號雪蓑,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元末,去世於入明之後。平生不入仕途,與鍾嗣成為友。《青樓集》記載的是元代一批女藝人的生活與技藝,她們大都有較高的技藝水平,和當時的文人也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打破傳統偏見,尊重戲曲藝人這一點上,《青樓集》和《錄鬼簿》一樣,表現了共同的傾向。《青樓集》中最有價值的是《青樓集誌》,文中花了較多的筆墨論述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是一篇簡要的戲曲史專論,較完整地勾畫出了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輪廓,十分可貴。文中對元雜劇的內容與作用也做了評析,大致是以五常(君臣、母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標準,認為元雜劇有“厚人倫、美風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