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寫意畫真正在畫壇占主導地位的,是元代以後,也是中國傳統水墨畫蓬勃發展的時代。其特點是筆墨結合,水墨畫的寫意性更加成熟,趙孟頫倡導書畫同源,以書法之筆入畫,追求筆墨的趣味,形成了更為豐富的筆墨層次和畫麵效果。筆墨技法更為靈活多變,筆墨的結合也更為自然。水墨畫的寫意性更加突出,黃公望、倪瓚、吳鎮等畫家的水墨寫意畫作品,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形態。明代的水墨畫創作逐漸形成了氣勢,明四家在筆法上,寫實性不再突出,而更加追求筆墨的豪放,水墨寫意畫法上更為突出,特別是小寫意和大寫意花鳥畫的興起。明代早期有沈周、文徵明的小寫意花卉畫,史有“青藤白陽”並稱的陳淳和徐渭水墨寫意畫是其中最有成就的。
可以從早期和晚期藝術的風格的變化來看畫家藝術修養的逐漸深厚。沈周是明代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奠基者,也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奠基人。他生長在文化底蘊深厚的蘇州,出生於書香世家,沈周從小受到熏陶,講究詩書畫的學習,才華全麵,培養了他的文化氣質。文化思想上,他儒釋道均能融會貫通。畫法上,沈周學習了元代文人水墨寫意的傳統,筆墨技法上兼融了董源、米芾的用筆特點,多恬靜和圓融的之趣,而去掉了元畫荒寒蕭疏的特點。一般說來,沈周的山水用筆有粗細兩路。細筆以元畫融合唐宋工細秀雅筆法,粗筆溫潤蒼古。沈周早年學王蒙,以嚴細筆見長。他的細筆畫存世不多。中年後學習黃公望,筆力勁健。晚年學吳鎮,用筆凝重圓潤。中晚年後,他的粗筆風格越發成熟,技法上糅合披麻皴或短條皴,中峰用筆。《菊花文禽圖》是這類作品。畫麵以一高一下畫菊花和公雞,畫麵右側疏疏斜斜地生長其三株秋菊,枝幹如折股釵般渾厚,以較濃的墨繪菊葉,並以墨水的濃淡幹濕表現葉片偃仰。幹筆點苔,更見蒼古。花間飛舞昆蟲,畫下公雞在抬頭仰望,與低頭的菊花話應。公雞運筆簡率,造型準確。筆墨圓潤,構圖穩定,畫麵疏闊蒼潤,充滿了濃厚的生活之趣,安然祥和,顯示出其繪畫風格成熟時期的特點。沈周性情溫和敦厚,畫如其人,可以說是和這溫厚蒼潤畫風是相配的。晚年,沈周的畫風於圓潤中有多了蒼茫之氣。由於這種筆墨修養工夫及生活曆練的積澱,雖然後來學元四家較多,卻很自然地洗去了元畫有些“草草”直抒胸臆的特性,確立了明代水墨寫意畫的新氣象,這正是畫家本人個性的寫照。
陳淳以水墨寫意花卉畫著稱,以書法之筆入畫,他的書法造詣很深,草書的抑揚起伏、馳騁縱橫,更能體現出內在的情感。運墨多用潑墨法,利用生紙的性能,依濕筆的暈染和水與墨的融合滲透來表現花葉的形態和花的向背轉折。他的畫風在中年漸漸成熟,一些手卷,以狂草入畫,經常一氣嗬成,畫上的梅、蘭、竹、菊、水仙等形象清新可愛,顯現出文人水墨畫家抒發逸興的特點,顯現其鋒芒畢露的個性。和老師文徵明相比較起來,已經完全脫離了他的窠臼,開拓了花卉大寫意畫的新境界。除了寫意花卉,陳白陽也擅畫潑墨寫意水墨山水,所作山水,用墨清淡透明,水分使用注意濃淡的控製,水墨自然滲化的效果明顯,因而層次豐富起伏跌宕,強調了用筆的正、側峰相間,勾、皴、擦、點並用,畫麵的筆墨效果更加變化多端,意境更加蒼茫渾厚。繼承陳淳這一派畫風的傳人很多。如他的兒子陳子正,風格最似陳淳的大寫意花鳥畫法。後來有周之冕,以勾花點葉法畫水墨寫意花鳥。比陳淳小近30多歲的徐渭受其影響,而且走得更遠,從筆墨風格上來說,幾乎到了放浪形骸、恣意宣泄的地步。他將大寫意花卉畫潑墨法推向了新的境地。他在繪畫上的創新,主要體現於精神氣質方麵。看他的畫,能感受到不可遏製的激情,狂放的筆觸滿紙飛動,墨汁酣暢淋漓,產生大刀闊斧般恣肆的效果。至於這個大寫意花卉效果究竟怎樣,他作畫“大抵以墨汁淋漓、煙嵐滿紙、曠如無天、密如無地為上”,將水墨傾倒在地上,再加以勾染,注重墨水在紙上的融合而產生的微妙變化和效果,把握了水墨滲化的瞬間效果,他在水墨中摻膠,使墨暈滲化得恰到好處,產生獨特的藝術效,使之能夠產生天然的氤氳,充滿了墨趣,將寫意畫的特征發揮到了極至,能夠給人帶來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激蕩。他將中國畫大寫意藝術推向了強烈抒發主觀性情的新境界,自如地將水墨技法和強烈的筆墨語言提高到了新的境地,對後世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清代,大寫意水墨花卉畫經過朱耷、石濤等人的盡情發揮和豐富,更加放射出光芒。本來向蔣廷錫學畫的李鱓丟開了沒骨花卉而去畫大寫意花鳥。後來的鄭燮、高鳳翰,近代的吳昌碩、現代的齊白石,繼承了大寫意畫的特點,在筆墨技巧和風格方麵越發表現出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