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義詞在日語裏可說是多種多樣,在有關中學生的日劇裏,男生們說得最多的恐怕是“おれ(俺)”,特別是生氣的時候,可是不看這類片子還很難聽到“おれ”,記得以前的外教高津先生說話時經常自稱“ぼく(僕)”,可能是他的年歲比較大的緣故,年輕的日本老師都說“わたし…”。“我”的形式還不少呢,且不追究它們的作用,這裏要探討的是翻譯軟件能否認出這些“我”。
例句:譯句:
“我”在句中:“自我”在句中:
俺様はどこも行きませんよ。我是哪裏也不去啊。
彼はあなたの弟ですか。彼は 私の弟です。他是您的弟弟嗎。他是我的弟弟。
彼女は誰の妹ですか。彼女は僕の妹です。她是誰的妹妹呢。她仆人的妹妹是。
以上三例,除“僕”被譯成“仆人”之外,“俺様”與“私”都譯出來了,難能可貴的是不常見的“俺様”也能譯出來。當然句式還有些毛病,如:字體大小不一,問句還是照搬原句的句號“。”,此外還多了兩個莫名其妙的“@”。下麵有四組“我”,(1)、(2)組不管它有沒有漢字,一律寫成平假名;(3)、(4)組有漢字的盡量用漢字。
從譯詞看出,不需要翻譯的詞、字它也要“變”,比如:“我”種種,本來就是中文,它偏偏要把這幾個詞弄成:“自我”。在譯句(1)中它倒是譯出了四個“我”字,盡管胡扯一氣,可同樣的“おれ”在例(2)中卻譯不出來。從例(3)、(4)還看出機譯的過程也像打字“輸入”之後的“選擇”,如“みども”成為——“身度も”,而且也完全可以寫成“身度も”,可這種選擇是任意的,就像“あたい”轉換成——“値”、“あたち”寫成“亜たち”、“わ”成為——“輪”、“わて”又寫作——“輪手”那樣能否表達原意,它是不管的。
以下是經過“選擇”程序之後的同樣例句。這裏的“選擇”不一定符合本意,如“圧死”與“こちトラ”,隻要讀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