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校園裏,樹下、湖邊有不少晨讀的,他們依在樹幹或坐在石墩上讀著手裏的書,或把課本抱在胸前念念有詞地走來走去。

可能怕影響別人吧,晨讀總是輕輕的,像風兒吹動樹葉,如鳥兒唧啾低語,可晨讀也有莊重渾厚,甚至大喊大叫的。“那是讀莎士比亞劇本裏的對話吧!”,“這又是模仿哪位總統的演說嘛!”,“不,他隻是模仿李洋。”每每聽到與眾不同的讀法,我都會這麼想。那是一位高個子男生在讀書,那樣的晨讀猶如原野上的狂飆,四處回旋,震撼大半個校園。好久沒有聽到那樣的晨讀了,可能那學生畢業走了吧!

那種的晨讀大概持續了一個學期,我還采訪過他,問他讀的什麼,效果如何。他手裏拿著幾張大紙,我以為那是莎劇片段,其實是網上下載的英語簡單句子。他讀得很誇張,每個詞都拖長音,句末拖得更長,邊拖邊抬高聲調,使得句句懸著下不來或等著接下句。他的讀書聲一響起來,便蓋過了所有的讀書聲、車聲、走路聲,乃至所有的聲響。他總是站在大禮堂左麵的水塘邊大著嗓門不停地讀,周末人少時他會站在大禮堂門前高聲朗誦,聽起來像宣讀聖旨或競選演說。“那不是精神病吧!”路人像瞧怪物一樣隔著水塘瞅過去,晨煉的也嫌他吵得慌。他的衣著特別整齊,雪白的長袖襯衫,黑色的長褲,有時襯衫外麵套一件淡灰色的開司米背心或黑色長披風。有人說他“東施效顰”裝哈姆雷特,舉手投足、刻意打扮,看起來怪怪的,大煞風景。

這是讀的瘋狂吧,除了多餘的刻意或誇張,也就是讀的全身心投入了。全身心投入地讀總比心不在焉地讀好,有人就一邊讀書、一邊喂魚的,當然,讀累了,喂一下魚、看一會花草解解乏也是應該的。至於舉手投足或搖頭晃腦、動身子,那是進入讀書的忘我而美妙的境界,我國古人就是這樣讀書的,就像魯迅先生描述他兒時老師讀“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幹杯未醉嗬……”那樣達到一種美妙的意境。”

其實,不隻是讀書,彈琴、唱歌達到忘我時都是這樣,隻怕不知忘我是什麼卻裝出忘我,那就成為“做作”了。

看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背書,讀多了自然會背。這“會”不僅僅是因為你讀多了,也因為你聽多了,你在讀順口了的同時也聽得滾瓜爛熟了。讀也不是呆呆板板地死讀、苦讀,要讀出韻味,讀出美,讀出字裏行間的智慧,讀出更深層的意境,這樣的讀應該叫做朗讀吧!無論是外文還是中文,讀出聲來總比叫做“看”的“默讀”好。

然而在課堂上,“讀”似乎不怎麼重要了,因為要集中精力操練考試“專攻”,中學生練高考,大學生練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考試或名目繁多的“認證”考試,正如一位高中生說的,“讀有什麼用,又不考讀,還不如多做幾道題呢!”這是考的誤導,不但中學,大學校園也是如此,清晨出來晨讀的也是極個別,大多數學生都不願早起,那些邊走邊吃早餐、匆匆趕到課堂的肯定十分鍾之前還在睡夢裏。

晨讀不是花絮,晨讀也並非點綴,晨讀是學風或學習氛圍的一種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