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軍旅情懷(2 / 3)

記得我們班有一位叫馬本惜的老同誌,他是河南人,從農村入伍,腰有點駝。他手把手地教我種菜、打石等各種實際應用的學問。他煙癮很大。那時候上麵根據煙民自己報名發煙票。我不吸煙,他卻把我的名字也報上了。這樣多一份煙票,他可以多抽一包兩包煙。可是,煙仍是遠遠不夠抽的,他就把幹茄子秧兒碾碎,用白紙卷起來抽。我問他這茄葉有煙葉味嗎?他笑笑說,對付就是對付嘛,若不怎麼說是對付呢!

那個困難的時日,人嘴都饞,可是亂花錢用到吃上就是毛病。我當班長時,班裏有一個戰士小柴,星期天上街下館子讓連長看見,狠擼了他一頓。他在班務會上做了深刻檢查,他說:我吃了這頓粘糕,還想著下頓餃子,就沒想到自己家在農村,還不富裕,下頓館子幾塊錢,夠家裏一年的火柴錢了,而且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臭毛病,想吃吃喝喝多了,必然想學習和工作少了,還怎麼進步呢?

雷鋒有句名言:“在工作上,向積極性高的同誌看齊;在生活上,向標準低的同誌看齊。”這話,成為那個時期戰友們普遍認可和追求的方向。在工作上,能講究的要講究,眼盯著特厲害的標兵,學他;生活上能將就的就將就,吃穿住條件好歹無其所謂,不必計較。

艱苦是毅力和意誌的磨刀石。就是在那個困難的年代裏,我看到連裏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榜樣,從而養成了對於一生都特別寶貴和重要的勤勞節儉的習慣。這習慣貫徹到了我的大半生之中,受益頗大。現在生活條件與那個年代相比,真可謂天壤之別。如今,似乎所謂“事業有成”了,但是,勤奮是不能丟的;如今,真的“不差錢”了,但是,節儉仍是“必須的”。

風雪綏芬河

綏芬河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邊城,遙遠而美麗。我曾多次親臨這座城市感受它激跳的脈搏。我的作家同事李占恒從那兒回來,向我熱情地講述了一個令我心動的嘎麗婭的故事,他鼓動我寫一首長詩,他把有關材料都給我帶回來了。這樣,我在結束黑龍江邊防撫遠“東方第一哨”采訪活動之後,馬不停蹄地孤身奔赴了這座我一直向往和敬仰的溫馨的小城。

一位相別二十年的戰友蘭景林,現在是名聲顯赫的作家,他出版了六部長篇小說,兩部拍成電視連續劇,一部拍成電影。他編劇的電影《千鈞一發》獲得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他和夫人專程從哈爾濱趕到牡丹江迎接我。我向他和牡丹江的文學朋友秦學、高豔說起我要采訪對象的故事,他們聽了都十分感佩。

這是多年來少有的一場風雪。風很大,雪很厚,我們頂風冒雪趕到了綏芬河。在蘭景林的好友李永寧的多方有力關照下,我順利地找到了當地最了解嘎麗婭及其家族、最了解那個事件前因後果的文化學者孫伯言。我們在馬克辛姆西餐廳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就是在孫伯言的力主和籌劃之下,促成了俄羅斯普京總統為綏芬河“友誼與和平天使”紀念碑撰寫了碑文:“我們的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利益,我們要銘記過去,展望未來。”也促成了塑有嘎麗婭雕像的“友誼與和平天使”紀念碑在綏芬河市中心廣場上落成。這座雕像由聖彼得堡列賓繪畫雕塑和建築學院設計並製作:美貎的少女,張揚的翅膀,呼喚世界的和平,震懾人間的罪惡……

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如同刀割。我在嘎麗婭紀念碑下深思,我在嘎裏婭路(這條路命名多年,不知在人名中間一個字為什麼寫成了“裏”而不是“麗”,大約譯音一樣,表述的字不同罷了)上徜徉。1945年的9月12日上午,17歲美麗的嘎麗婭就是從這條路走向了天長山日軍的碉堡,也是從這條路走向了一個年輕生命的終點。此前,蘇軍步兵加強團已在夜間完成了對日軍天長山陣地的包圍,設置了火炮陣地。蘇軍在當地居民中挑選一個會日語的人做勸降的軍使翻譯。嘎麗婭會漢語、俄語和日語,成為最理想的無可替代的人選。嘎麗婭全名叫嘎麗婭?瓦西裏耶夫娜?杜別耶娃,父親是中國山東掖縣劉村人,叫張煥新;母親是烏克蘭人,嫁過來後隨丈夫姓,叫張?菲克拉?列奧奇耶娃。蘇軍一位機槍連指導員菲多爾琴科上尉為軍使,他率領15人組成的特別小分隊與嘎麗婭同行。嘎麗婭的母親本來要帶著家人到一個親戚家避難的。可是,女兒臨時做了軍使翻譯。嘎麗婭的母親為女兒送行時,把自己的一條嶄新的紅頭巾戴在了嘎麗婭的頭上。這天上午,嘎麗婭手舉白旗,上尉緊隨其後,在特別小分隊的掩護下登上了天長山。中午到達了預想的談判地點。狡猾的日軍打著白旗出來,他們禁止蘇軍軍使走入陣地,隻讓會日語的嘎麗婭一人前往。嘎麗婭隨著日軍進入他們的兵營,過去了三個多小時仍沒有任何音信。黃昏前,在嘎麗婭與日軍談判的地方,傳來了一聲尖利的槍響。菲多爾琴科上尉斷定嘎麗婭被槍殺了,他用步話機向指揮部報告了情況。這時,日軍突然向蘇軍勸降小分隊開槍掃射,小分隊戰士兩人被打死,三人負傷。勸降宣告失敗,和平的計劃被粉碎。蘇軍的重炮連續四天轟炸天長山,日軍陣地徹底陷落。可是,可是,人們再也沒有見到嘎麗婭,連她的屍首也沒能找到。隻見一條殘缺的紅頭巾掛在被炮火燒焦了的樹枝上……

年年有風也有雪,風裏雪裏見真情。隻要是給人們做過好事的人,人們都會銘記在心。

英雄嘎麗婭,是永遠盛開的花。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嘎麗婭的故事,那個為了人類的和平而獻身的天使的故事,那個容貌和心靈都極為俊俏動人的少女的故事,仍在綏芬河、在黑龍江、在東北、在中國和俄羅斯,不息地流傳著、流傳著……

會見徐洪剛

徐洪剛是全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這個1990年從雲南彝良入伍的紅軍團通信連戰士,在1993年8月17日從家鄉返回部隊乘坐的大巴車上,勇鬥四個強行汙辱一位青年婦女並勒索錢物的歹徒,在身中14刀、腸子流出腹部的情況下,仍緊追歹徒……他的事跡到處傳揚,他的故事被收入學生的課本,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稱讚,成為全國軍民學習的榜樣。

今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徐洪剛所在部隊宣傳幹事康保平從洛陽打來的一個電話,說是徐洪剛就要到沈陽來拜訪我,當時徐洪剛本人也與我通了話。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原來是在建軍八十周年時,中央電視台要做一個特別節目,這就是要做一部能代表我軍所走過的光輝曆程及英雄麵貌的某紅軍師“鐵軍”的電視專題片。負責這個片子的央視編導陸海寧找到了我,因為她曾編過一期我的長征組詩《不能忘卻的長征》,印象不錯,當時時間緊促,不允許我到“鐵軍”實地考察,編導讓我赴京在央視機房裏觀看了若幹本素材帶和大量的文字資料。他們還在北京軍區給我找了一個住的地兒,我每天夜以繼日地敲鍵盤,寫出一集,央視編製出一集。這部片子,經央視多次播出,並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發行到國內外。

已經升任“鐵軍”師政治部副主任的徐洪剛在電話裏說,他們正在籌辦“鐵軍“的師史館,想把我寫《鐵軍》片子的手稿收藏並展覽。片子的事都過去3年了,當時寫這部片子的資料放在哪兒了,我一時也想不起來。有沒有都不好說。而且,如今寫作全是電腦打字,哪兒還有什麼“手稿”啊?

6月的一天,徐洪剛攜隨員鐵軍師組織科蔣中雷幹事在軍區組織部崔漢振同誌的陪同下如約來到了我家。他進門時,我第一眼就認出了他,他比當戰士時的清瘦模樣稍許胖了一些,卻仍有那時的淳樸和謙和。

幸運的是,我找到了那個封皮寫著“鐵軍”二字的大大的資料口袋,並且十分意外地發現了裏麵不僅有厚厚的打印稿,還有我手寫的提綱和草稿53張呢!徐洪剛感到意外的驚喜,連說:太好了!太好了!他說,實在不行,曾想請您照著您打印的稿子抄幾張呢!徐洪剛認真地饒有興味地翻閱著我的手稿,他在一頁手稿上發現了有關徐洪剛的文字,指著說,這裏寫到了我。我說是的,這大約是《鐵血丹心》那一集。

為迎接這位尊貴的客人,我和夫人惠娟到早市買來了新鮮的櫻桃和西瓜。我夫人在給客人倒菊花茶水的時候,笑著說:你這文質彬彬的,一點也不像我想象中英雄威武的樣子啊!洪剛也笑了,說:我沒長三頭六臂是吧?他的話把大家都逗樂了。

我知道洪剛愛好文學,擅長寫詩,擅長書畫,曾出版詩集《生命的禮讚》和《徐洪剛散文選》,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我們很自然地進入了詩友交談。他說他很早就讀到我的詩,特別還保存著我和聶義斌1990年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詩畫賀卡呢。

徐洪剛代表師首長向我贈送了一塊包裝考究的鐵軍師紀念表,我分明感到這個當年葉挺獨立團英雄勁旅的強有力脈搏的跳動。

徐洪剛問我到他們師去過沒有?我說,片子播出之後的10月份,我有機會去洛陽,參加二炮某工程技術總隊的隊慶活動,鐵軍師政委周和平聞聽後立即邀請我到師裏作客,師長楊劍和政委周和平親筆題簽贈給我一大厚本紅皮兒的師史,上麵寫著:“贈胡世宗老師:情注鐵軍,感動鐵軍!”我在那天參觀了鐵軍一些連隊。

我找出了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發行的那個《鐵軍》光盤,徐洪剛和隨行的蔣中雷幹事都說沒見到過,特別是封麵,很特別,我把這個光盤送給了他們。徐洪剛囑咐蔣幹事給我填寫一張手稿收藏證書,蔣幹事寫好後給了我,可是徐洪剛拿過去看後,覺得寫得太抽象,不具體,在他的指示下,蔣幹事重寫了一張,上麵寫:“胡世宗首長:您的七集電視專題片《鐵軍》的撰稿手稿被濟南軍區紅軍師師史館永久珍藏,特發此證。”下麵是收藏單位和年月日。大紅的收藏證書封麵上有八一軍旗、長城和“振鐵軍雄風,創英雄業績”的字樣,徐洪剛特指了指封麵上的編號“00502”號,說:我們從500號開始征集,您實際上是收藏珍品第2號。我說,這對我是莫大的榮幸!

洪剛提議我手持這個大紅證書與他合影。我們還嘮到寫詩的一些事情,嘮到抗洪救災的一些事情,他曾率隊赴汶川執行任務。我知道他和他那位打工妹夫人的“電梯緣”的美好佳話,問他孩子多大了,他說13歲了,叫徐澤林,我稍一猶豫,他說,這個好記,反過來就是林澤(則)徐。真逗!

徐洪剛贈我一張名片,上麵有鐵軍臂章,頭銜是“全國第五屆十大傑出青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孫臏書畫院名譽院長”、“洛陽書畫院副院長”“XXXXX部隊政治部副主任”……名片背麵,有出版作品《徐洪剛趙小竹書畫集》、《生命禮讚》、《徐洪剛散文集》《我在鐵軍》勵誌傳記等。臨別時,洪剛在我的本子上題了詞,他寫道:“世宗老首長:詩人的情懷,忘年交的友誼。徐洪剛2010年6月14日”。

我們共同探討了在人生和文學創作上堅持的力量。洪剛在我的書房裏看到了臧克家、劉白羽、艾青、丁玲、賀敬之等人的字畫,在這些他熟讀過作品的名人字畫麵前站了許久,特別端視了丁玲那一幅:“水滴石穿”!

隻要是在隊伍裏

凡是在部隊裏當過兵的人,甚至凡是參加過軍訓的學生,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前進的路上,隻要是在隊伍裏,一般都能夠堅持下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都能挺住。

那還是剛剛穿上軍裝來到軍營結束新兵連的訓練不久,正常的連隊生活開始了。有一天拂曉,天還沒有大亮,我和戰友們都在熟睡當中。這時,寢室的走廊裏緊急集合的警報器急驟地響了起來,大家在黑暗中快速地起床穿衣服,默不出聲地摸索著疊被子打背包,把大背包帶放進背包裏,把小背包帶在背包外麵打成“井”字型,然後下地穿鞋,把挎包、水壺、手榴彈袋左肩右攜、右肩左攜地背好,再用腰帶一紮,按序號從槍架上提取了自己的那支槍就跑出去了。

天有一點亮了,操場上班長在輕聲地呼喊著班裏戰士的名字,然後向排長報告,排長把全排整隊後又向連長報告。連長在黎明的曙光裏看著自己腕子上的手表,看哪個排哪個班緊急集合用了幾分幾秒的時間,同時檢查是否有人丟三落四,是否背著的水壺裏是空的,是做樣子的……

一切都就緒後,隊伍悄兒沒聲地出發了。隊伍走在營房外的大道上,走在鄉村的小路上,走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隊伍開始走得很慢,漸漸走得快了,前麵不斷傳來口令:“跟上!”所以傳“跟上”的口令,是有人快要跟不上了。每個人都背著自己的背包、水壺、挎包、四顆手榴彈,背包上麵橫著五七式步騎槍。那是幾十斤的份量在肩頭啊,越走天越亮,越走人越乏,有的襪子或鞋穿得不對勁,或者鞋墊兒在鞋裏皺巴了,這時腳就打泡了。很多人都氣喘噓噓,如果是一個人在這路上,無論如何也走不下來了,可是,可是,大家都在隊伍裏,看著身邊的戰友都在走,自己也就咬著牙走了下來,有的人眼看就要走不動掉下隊了,馬上有體力比他強的人走到他身旁幫助他扛槍,甚至有的把眼看堅持不住的、行走比較困難的戰友身上的背包都搶了過來,加到自己的背包上麵。

剛下到連隊,我是個體力較弱的新戰士,體重不到九十斤,瘦幹兒一個,但是,在這緊急集合之後負重的長途行軍中,我沒有掉隊,我堅持了下來,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走下來的,也許這就是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吧,也許這就是集體的、團隊的力量吧!

在幾十年從軍的經曆中,我參加過無數次這樣的緊急集合,也有過無數次這樣的急行軍或長途跋涉,我都挺過來了,都堅持住了,這是因為我在一個集體裏,在一個隊伍裏,我在我的戰友們中間,我掉不了隊,這個隊伍是堅強的,這個隊伍是友愛的,這個隊伍裏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關照,親如兄弟,無比溫暖,這個隊伍讓你掉不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