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從那時起,摩門教徒的克勤克儉就給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其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的推崇,至今也仍讓人側目。就在那篇從宗教信仰來分析羅姆尼的言行的文章裏,作者還談到一個事例,在前幾年的經濟危機中有個摩門教徒因為收入銳減而無法償還房貸,他前去向摩門教會的牧師求助,而後者除了給他一些精神鼓勵外,明確告訴他,教會既不會為他付水電費的賬單,也不會為他付房貸,他所能選擇的唯一做法就是想辦法自力更生以度過這個難關。而正是這種精神,讓摩門教徒在美國所占有的巨量的財富與其人口的數量相比不成比例,也是這種精神,才讓羅姆尼對他認為的有47%的美國人靠政府救濟生活而不自食其力解決問題大為光火。而由摩門教創建於1875年,以招收摩門教徒為主的並以強調本科教育為特色的楊百翰大學的畢業生的“考研率”也始終高的驚人,其本科生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排名第十,到牙醫學校的排名第一,到法學院的排名第六,到醫學院的排名第十,這也是為什麼摩門教徒在美國很有勢力的原因。而羅姆尼本人也是在楊百翰拿到文學士的學位後到哈佛攻讀法學博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

法國思想家波德裏亞曾將美國比喻作一個“原始社會”,原因即在於美國人那種比歐洲人還要狂熱的對宗教的迷狂,或者說宗教在美國的生活中依然起著遠比在歐洲大得多的作用。他將此歸之於因受大西洋的阻隔,美國並沒有爆發有如法國大革命那樣的運動,所以在美國社會中人們對宗教的虔信和實行並未受到大的影響。而摩門教徒的克勤克儉,以及對於知識和財富的渴望,似乎比在美國占主流地位的基督教新教各派的教徒更加強烈,他們的對信仰的保守似乎也更為堅貞和嚴厲。這多少會讓人困惑,但我覺得這卻是正常的。猶如殖民地的建築往往比宗主國的更加輝煌燦爛一樣,在新教背景下出現的摩門教也比原有的基督教更加具有“新教性”和宗教感,它所建立的教堂往往更加宏偉,更加壯觀,也更加醒目,它的強烈的宗教感也使教徒們更加勤儉,也更加虔信。從1838年起,摩門教開始執行十一奉獻法,每個教徒定期上繳十分之一的收入以供教會公共開支,而這個教規至今仍在執行。並且,作為一種成年儀式,每個年輕的教徒都要到外地或海外傳教兩年。羅姆尼就履行過這樣的義務,他最初在斯坦福大學就讀,一年後他離校到法國傳教,兩年後他才重新回到美國並轉赴楊百翰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這也就是他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的原因。

2006年,我在聖地亞哥時就住在當地的摩門教堂的附近,除了在每天經過這座教堂時被它的雪白的外牆和奇異的尖頂所震撼外,還經常看見有兩個衣著整潔的小夥子從人行道上走過,他們穿著白襯衫黑西褲打著領帶,一看即知是摩門教徒。他們彬彬有禮,總是試圖向每一個遇到的人傳遞摩門教的福音,以擴大教徒的數量和影響。而可以想象,當年羅姆尼也曾這樣奔走在法國的街道上。這種磨練應該也是他的“進攻性”的由來。或許,正因為此,曾經擔任過摩門教牧師的羅姆尼才會在這次辯論中談到政府的職責時,他首先提出政府應該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自由之後,特別指出美國必須要遵循對“宗教容忍和自由”(religious toleranbsp;and freedom)的承諾。考慮到他的摩門教徒的身份,考慮到摩門教至今在美國仍被人誤解乃至攻擊,他的這句話當然也是有“進攻性”的,同時也意味深長。

2012br10br6於ISLA VISTA 南方路7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