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3)

這個說法讓我想起了邁克爾.西米諾(Michael o)導演的以越戰為背景的《獵鹿人》,其中的幾場重頭戲就是以極為殘酷的“俄羅斯輪盤賭”為內容的。而主人公之一的尼克,盡管他從俘獲他們的越南士兵設置的“俄羅斯輪盤賭”的死亡陷阱中逃脫,可他卻迷上了這種可怕的遊戲。在僥幸逃出囹圄後,他並沒有回到軍營,而是醉心於在西貢的賭場上靠玩“俄羅斯輪盤賭”來與人進行生死遊戲。最後,他突然也是必然地死於自己手中的左輪槍射出來那顆灼熱的子彈。可以肯定,尼克也是PTSD的受害者。從這個角度來講,凱爾的死似乎也是必然的,同時也具有和尼克相似的某種悲劇意義,那就是戰爭其實並無勝負之分,那些殺死和傷害敵人的人自己也最終同樣也受到了戰爭的傷害。

但是,盡管這起槍案激起了這麼多觀點相左的意見,可在我看來,它與之前發生的那些槍擊案並無區別,不管是那場死了20個孩子和7個成人的桑蒂胡克初級中學的槍擊案也好,還是在《蝙蝠俠》首映式上扮作電影中的角色“小醜”的凶犯在電影院裏開槍射殺12個人並使58人致傷的案件也好,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生活在美國這樣一個目前世界上最為典型的“現代”社會,人們將不得不為此付出的代價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新聞中總有美國警察在追擊嫌犯的過程中使用槍支的報道,由此所導致的正常或非正常死亡數不勝數的原因。而造成這種現象最為直接的原因,當然與美國的高持槍率密不可分,一共3億人的美國,卻有2.5億支的槍支在民間,幾乎平均每人一支槍。如果覺得這個數字還不夠“形象”的話,那麼,親愛的讀者,請再看下麵的一組統計數字:2011年,美國有加油站143839家,雜貨店36569家,麥當勞14098家,可卻有51438家槍支零售店,也就是說,在美國,除了到加油站給汽車加油之外,相較而言,找個雜貨店買卷衛生紙,或者到麥當勞啃個漢堡,還沒有到槍店買支極為暢銷的AR-15自動步槍方便。而桑蒂胡克初級中學的那個少年殺手使用的就是這種槍。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方麵奧巴馬在高調推行禁槍政策的同時,2月2日,白宮又忽然在這個敏感時刻向媒體發布了一張去年8月他在戴維營度假時手持一把霰彈槍向目標開火的照片,而奧巴馬本人也坦率地承認他經常打打雙向飛碟什麼的。但這張照片出現在這個時候顯然意味深長。它至少向家有槍支的美國人明確地傳遞了一個消息,奧巴馬的控槍政策並非要禁止或者取締人們的持槍權,隻是提高人們持槍的門檻而已。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白宮或者奧巴馬深知,在美國不可能真正的禁槍或者取締人們的持槍權。這就像《教父》中艾爾.帕西諾扮演的教父邁克對哥哥桑尼說的那句著名的台詞,“這不是個人恩怨,這隻是買賣(It’s not personal, Sonny, it’s strictly business)”。

不過,這隻是原因之一。之所以美國很難控槍,倒並不是民意難違,或者是反對控槍的美國步槍協會的強大力量,甚至也不是因為有憲法第二修正案的保護。而是因為,在美國,民眾持有槍支,就像駕駛汽車,使用網絡一樣,已經是生活方式一部分,要改變這個習慣,就像讓人們不再駕車出行一樣不可思議。顯然,相對於地球上的別的國家,美國更能代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的文明。正如法國思想家波德裏亞所指出的,與一般人以為的歐洲是“現代性”的發源地或者代表相反,美國才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現代性”的原版或正版,而法國或者歐洲的國家隻不過是加了字幕或配音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