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實的生活”,雖然隻是一句普通的話,可這句話卻似乎法力無邊,它如同神奇的咒語,一經說出,好像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當我們的滿頭白發的巴士司機對那個可憐的忘了行李的比他年齡小很多的乘客說出這句話時,似乎把自己多年來的人生經驗也融合了進去。但我想他的意思一定是,“瞧,生活就是這樣的!它不可能樣樣都順我們的心意,更不可能被我們完全掌控。它有自己的邏輯。”當然,它也不可能被我們完全理解。因為生活本身是沒有邏輯的,它不可能像電影或者小說一樣,盡管看起來荒誕不經,匪夷所思,可最後(或在其後)總會有個因果鏈條在裏麵,總是可以理解和可以把握的。
但是,這句被人以漫不經心的態度說出的話卻觸動了我,也讓我想到了更多的東西。因為,當我們把肉身所處的當下的現實生活當成“真實的生活”時,就意味著與其相對照的電影或小說等藝術作品是“虛假的生活”,但有時候,我們卻是把我們所認為那些“虛假的生活”看成是“真實的生活”的。比如,我對美國的認識,在去美國之前,更多的是通過所閱讀的美國的小說,所聽到的美國的流行歌曲,所看過的好萊塢的電影以及電視連續劇,還有有關美國的各種新聞或信息,甚至,包括所消費的各種商品形成的。在這些林林總總的事物中,有索爾.貝婁的《洪堡的禮物》,也有傑克.凱如阿克的《在路上》,有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也有邁克爾.傑克遜《拯救世界》,有約翰.韋恩的《正午》,也有斯瓦辛格的《終結者》,還有《老友記》和《大爆炸理論》,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星巴克等。然而,當我真的置身於美國之後,卻發現之前所形成的“美國印象”卻和我在“現實”中看到的美國差別很大。而究竟哪個美國才是“真實的美國”也讓我疑惑起來。
我想,像我這樣的人一定還有更多,而且不僅僅是像我這樣的中國人,別的國家的人也一樣,在初到美國時他們大約都會產生同樣的困惑。麵對這個問題,好像也隻有兩種選擇,或者堅持認為之前所形成的那個“美國印象”是“真實的美國”,而眼前看到的這個美國是不真實的,是虛構的,或者持相反的態度,認為之前的那個印象中的美國是假的,的確是虛構的,而現在看到的才是“真實”的,是可信的。但是,問題在於,真正對我們起作用的卻並不是現實中的美國,而是我們所建構的那個想象中的美國,而我們在現實中諦視美國時,所使用的其實是我們之前所形成的那雙“印象之眼”,由此我們所“看到”的“真實的美國”也變得虛假和不可信起來。讓人無奈的是,我們似乎永遠不可能將這兩者截然分開,因此,我們隻能在這種雙重的疊影中來裁剪或調節自己所處身的“現實”,即使有時削足適履也在所難免。
“這是真實的生活”,雖然隻是一句普通的話,可這句話卻似乎法力無邊,它如同神奇的咒語,一經說出,好像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當我們的滿頭白發的巴士司機對那個可憐的忘了行李的比他年齡小很多的乘客說出這句話時,似乎把自己多年來的人生經驗也融合了進去。但我想他的意思一定是,“瞧,生活就是這樣的!它不可能樣樣都順我們的心意,更不可能被我們完全掌控。它有自己的邏輯。”當然,它也不可能被我們完全理解。因為生活本身是沒有邏輯的,它不可能像電影或者小說一樣,盡管看起來荒誕不經,匪夷所思,可最後(或在其後)總會有個因果鏈條在裏麵,總是可以理解和可以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