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審美文化”作為“文化詩學”場域的原點與支點(3 / 3)

[6]劉再複:《雙典批判——對〈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的文化批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44~45頁。

[7]金聖歎、李卓吾:《金聖歎、李卓吾點評之〈水滸傳〉》,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61~262頁。

[8]金聖歎:《金聖歎批評本水滸傳·序三》,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6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7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7頁。

[1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頁。

[12]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79頁。

[13]蔡儀:《新藝術論》,《美學論著初編》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4頁。

[14]蔡儀:《新藝術論》,《美學論著初編》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頁。

[15]蔡儀:《新美學》,群益出版社1951年版,第17、20頁。

[16]季莫菲耶夫:《文學概論》,查良錚,譯,平明出版社1954年版,第127頁。

[17]謝皮洛娃:《文藝學概論》,羅葉,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3~14頁。

[18]蔡儀:《文學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17~18頁。

[19]以群:《文學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34~35頁。

[20]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4頁。

[2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52頁。

[22]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傑,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23]趙勇:《透視大眾文化》,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24]李聖傳:《文化與詩學的互構——“文化詩學”與“文化研究”之辨》,《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25]陶東風、徐豔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4頁。

[26]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27]童慶炳:《植根於現實土壤的“文化詩學”》,《文學評論》2001年第6期。

[28]李聖傳:《文化詩學的理論困境與突圍對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29]葉朗:《現代美學體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243頁。

[30]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86頁。

[31]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李平,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頁。

[32]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頁。

[33]童慶炳:《美學與當代文化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頁。

[34]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頁。

[35]弗雷德裏克·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

[36]弗雷德裏克·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王逢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頁。

[37]海登·懷特:《評新曆史主義》,張京媛:《新曆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