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春天對嚴冬的感慨與沉思——讀王蒙的《雜色》(3 / 3)

然而你的善良的願望立刻就被否定了。像一滴墨汁在清水裏迅速蔓延和散開一樣,那一抹黑一忽兒工夫就擴大成一片了,西北角的天空已經被黑雲封住了,而正北方,又出現了灰白灰白的迷蒙蒙卻有點發亮的雲——那兒已經下雨了。

……

風愈吹愈強勁、愈吹愈寒冷,簡直是深秋的、掃除落葉的風。曹千裏打了個寒戰,似乎轉眼間草原上已經換了一個季節。……

這幾段藝術描寫顯然是隱喻。它隱喻什麼呢?說不定就隱喻王蒙自己當年發表《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後的曲折經曆,起初,“太陽還這樣明亮”,但“一抹黑色”出現了,如同那上綱上線的批評,“已經換了個季節”如同那“反右”鬥爭的狂潮不可阻擋。把這幾段隱喻性的描寫放回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曲折、起伏的鬥爭中去,就是放回到原有的曆史語境中去。“曆史語境”反映的是一種前進的或倒退的曆史趨勢,是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是狂風暴雨,是滔天的海浪,是打雷時的閃電,是地震時的強烈搖晃,是誰也無法阻擋的。而作家、理論家都不能脫離“曆史語境”,他們的創作,他們的理論,總是在一定的曆史時期一定的曆史時段一定的曆史場景中。那麼曆史語境作為一種力量,是具有製約性的。我們做文學批評也好,做文學理論也好,都要在曆史語境中展開我們的工作,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小結:我們嚐試把文化詩學的方法運用於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實踐中,把文學與曆史貫通起來,尤其重視曆史語境的力量。我們覺得這樣進行研究與批評,無論如何,都比那種一味純粹的邏輯推理,要深入一些。如果此種方法在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要沿著文化詩學這條路持久地走下去。

[1]《周禮·春官·大師》,張少康:《先秦兩漢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頁。

[2]《毛詩序》,張少康:《先秦兩漢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頁。

[3]朱熹:《詩集傳》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頁。

[4]範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01頁。

[5]範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01頁。

[6]胡寅:《致李叔易》,《崇正辯 斐然集》,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386頁。

[7]徐複觀:《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精神》,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

[8]王昌齡:《從軍行》,霍鬆林:《萬首唐人絕句校注集評》中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頁。

[9]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

[10]司空圖:《與極浦書》。

[11]葉朗:《說意境》,《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5頁。

[12]胡適:《〈詞選〉自序》,《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5頁。

[13]胡適:《〈詞選〉自序》,《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5頁。

[1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13頁。

[1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11~112頁。

[1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9頁。

[1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42頁。

[18]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79頁。

[19]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09頁。

[20]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55頁。

[2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101頁。

[2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84~285頁。

[2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87~288頁。

[24]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6頁。

[25]錢中文:《“複調小說”及其理論問題》,《錢中文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74、82頁。

[2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51頁。

[2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59頁。

[28]姚愛斌:《移植西方與植根現實——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詩學研究的兩種理論取向》,《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29]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136頁。

[30]劉慶璋:《文化詩學:富於創意的理論工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31]巴赫金:《答〈新世界〉編輯部問》,《新世界》1970年第11期。

[32]巴赫金:《答〈新世界〉編輯部問》,《新世界》1970年第11期。

[33]以上幾條均見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154頁。

[34]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頁。

[35]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9頁。

[36]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0頁。

[37]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頁。

[38]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7頁。

[39]林庚:《詩人李白》,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61頁。

[40]複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李白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167頁。

[41]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8頁。

[42]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0頁。

[43]李白:《留別西河劉少府》。

[44]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係為歸結》,《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45]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4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762~5763頁。

[47]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0頁。

[48]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5~1315頁。

[49]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2頁。

[50]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59頁。

[51]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29頁。

[52]關於李白四次宣城之旅,參考了武承權《李白疑案新論》一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70頁。

[53]陳子昂:《與東方左使虯修竹篇序》,周祖譔:《隋唐五代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

[5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351頁。

[55]王蒙:《王蒙自傳·第一部》,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頁。

[56]王蒙:《王蒙自傳·第一部》,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頁。

[57]王蒙:《王蒙自傳·第一部》,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頁。

[58]以下所引關於毛澤東對《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意見,均參見崔建飛發表在《長城》雜誌《毛澤東五談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一文, 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