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窮困潦倒的美國劇作家海蓮·漢芙女士那時候住在紐約,隻能買到“要麼昂貴,要麼邋遢”的書。一天她偶然地看到了一則舊書店的廣告,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那家書店寫去了一封信……緣分就是這樣來的。一開始隻是在談業務,回信的是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理弗蘭克·德爾,他非常禮貌,也很盡責,為他書店的越洋客戶找到了好幾本需要的書。海蓮·漢芙欣喜之餘也表現得夠調皮,當對方第一次在信中稱她為“夫人”時,她特別強調:“我希望在你們那邊,‘夫人’跟我們這邊指的是兩碼事。”她的確機靈又不乏幽默感,而且好善樂施——她給書店寄去好幾次火腿和雞蛋,盡管自己也不怎麼好過——因此馬上得到了弗蘭克·德爾和全體書店員工的好感。那時候英國人日子特別難過,連絲襪都是奢侈品,讓海蓮·漢芙這個美國人都不得不在信中責怪一下美國政府隻顧著照顧戰後的日本和德國而忘記一直以來幫助他們的盟友。
書店的人也很淳樸而可愛,真性情,樂觀豁達——至少在他們給海蓮·漢芙的信中是這樣,也可能是英國人慣有的禮儀。不管怎麼說,那些書店的員工包括弗蘭克·德爾的妻子、女兒,還有刺繡的老太太,給我的印象有點類似我聽說的新中國剛解放那一陣不用關門就能踏實睡覺的中國人——我們的父輩。是否苦難讓人更加善良?這些形象統統作為兩位主角的交往背景,長時間地為事情最後的哀怨氣氛預熱。
其實沒什麼有趣的故事,都是很心酸的。要文藝說法的話,記得一天我坐在店裏,寫了一首詩: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看過沒幾封信之後,我不再關注書中提到的作家和那些書籍珍本,而是在看“人情”。這時候信裏麵書籍的買賣看上去更像是附帶的功能(的確如此,書店經理已經不再將這些信按照書店的製度存檔了),海蓮在信中經常提到生活中的困難和喜悅,甚至對弗蘭克·德爾這樣寫道:“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即便是拘謹的英國紳士,也不再吝嗇噓寒問暖之詞——為海蓮在生活中的順利和不幸而表現的喜怒哀樂。弗蘭克·德爾的妻子最後不得不對海蓮承認她對他們通信的妒嫉,當然是在弗蘭克死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