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兒童的心理(2 / 2)

9

小孩子學習事物需自己學習。小孩子生來好動。因為好動,他就能與事物相接觸;與事物相接觸,那他就知道事物的性質,他的動作能力因此得著發展。若我們代替他做,他總是學不會的。

(引自《家庭教育》,1925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533頁)

10

因為兒童善於模仿,我們就可以利用模仿來教育兒童。好比說,我們要兒童待人接物有禮貌、有條理,那麼自己在兒童麵前,也應當有禮貌、有條理。不但對別人要這樣,就是對兒童最好也能如此。

(引自《兒童心理學》,1952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90頁)

11

小孩子初生時是無知無識的,他所看的、所聽的和所接觸的,都要印刻在他的腦海中間,而他的反應動作也是以這種現象為張本的。倘若他所聽見的言語都是文雅而不粗俗的,那他將來說的話也一定是文雅不粗俗的;倘若他所看見的東西都是齊整清潔的,那他定能愛護清潔整齊的東西。所以做父母的一方麵必須事事以身作則,一方麵必須選擇優良的環境使小孩子得到優良的刺激和印象。

(引自《家庭教育》,1925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530~531頁)

12

我們知道,每個兒童都是喜歡獎勵,不喜歡抑製的。你愈獎勵他,愈肯學習,愈抑製他,愈不肯學習。愈喜歡學習,經驗便愈發豐富,學習的能力,便發展得愈大。學習的能力愈增加,所學習的事情,也就容易成功,對於兒童的自信心,也就能堅強起來。不僅學習如此,任何工作無不皆然。所以,積極代替消極,確是很重要一點。

(引自《兒童心理學》,1952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88頁)

13

養成好習慣難,養成壞習慣易。做父母或做教師的要使小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好習慣未成的時候,不準小孩子有例外的動作。

(引自《家庭教育》,1925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532頁)

14

當兒童厭倦或情緒激動的時候,他的言語每不能跟他的思想相一致,這時,他便能發生口吃的現象。如兒童不去注意口吃,往往很快就會消弭這種口吃。成人發現兒童口吃時,應即冷靜地觀察其緣由,切不可驚慌失措或譏諷嘲笑。不過兒童故意模仿別人的口吃時,我們便當設法禁止。

(引自《兒童心理學》,1952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62~463頁)

15

好問是求知之鑰匙。常人的通病,就是對於兒童的好問,不予理會,甚至更厭惡兒童的好問,而斥之為饒舌,禁止他們發問。殊不知,好問實是兒童追求知識的鑰匙,兒童可以借好問而獲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

(引自《兒童心理學》,1952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一卷,第469頁)

16

吾國一般的家庭,因為缺乏良好的娛樂品,所以有以上種種不正當的娛樂產生出來。倘使有了良好的娛樂,那不正當的娛樂自然會消失於無形。苟一味禁止消極的娛樂而沒有給他正當的娛樂來代替,那是無補於事的。

(引自《家庭娛樂》,1937年,載《現代家庭》月刊,193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