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活教育”(2 / 2)

(引自《〈活教育的創造——理論與實施〉前記》,1948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112頁)

9

今天,中國的社會以及世界的趨勢都是複雜而多變化的,我們中國人民的生活,不論在意識上和方式上都是多樣的。在今天,我們還要求讀書人閉門讀書,把教育的意義停留在書本或學校圈子裏,這是不合公理也不可能的事。我們希望中國人民的教育是在生活上獲得知識,以豐富的知識來提高生活,失去了生活的意義也就失去了教育。

(引自《〈活教育的創造——理論與實施〉前記》,1948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113頁)

10

我們要以自動代替被動,以啟發代替灌注,以積極代替消極,以活知識來代替讀死書,以愛德來代替權威。

(引自《中國戰後的幼稚教育》,1947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二卷,第415頁)

11

比利時的大教育家德可樂利,想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位老先生所從事的工作,我曾參觀過的,他已經70多歲了,從事他的事業40餘年如一日。他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分組教學,四五個人一組共同研究,共同工作,先生隻在旁邊指導和找參考資料,他們一天到晚是多麼的忙。記得我去參觀時,他們正在研究蜜蜂,大家真是聚精會神地在那裏研究,討論哪些是雌蜂,哪些是雄蜂,雌蜂和雄蜂的形狀有什麼不同。研究別種動物也是如此的努力,他們的教育才真是活的教育。

(引自《什麼叫作“活的教育”》,1940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017~018頁)

12

我們也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課本也是活的。我們大家一齊振作起來,研究兒童的切身問題,為兒童謀福利。盡量地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睛,打破隻用耳朵聽、眼睛看,而不用口說話、用腦子想事的教育。我們不能再把兒童的聰明、兒童的可塑性、兒童的創造能力埋沒了,我們要效法狂風暴雨的精神,對教育也要用同樣的手段糾正過去,開發未來。

(引自《什麼叫作“活的教育”》,1940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018頁)

13

總之,要想教好兒童,要使我們的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必定要懂得兒童心理。我們應該用研究的精神去改造現在所用的各種教學法。末了,我引證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描寫中國現在教育情形的兩句警語:

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

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我們必定要把它改換成:

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引自《什麼叫做“活的教育”》,1940年,載《陳鶴琴全集》第五卷,第0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