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青年(1 / 3)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38頁)

8

在朋友的背後,批評他的短處,是最容易傷感情的。哪一個是十全十美的呢!假若你發現了朋友的短處,你可以當麵勸告他,切不可在他的背後批評他,否則,要是他知道了,他對你一定不滿意,甚至於會絕交。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9

為什麼要有朋友呢?無非是“患難相共”“聯絡感情”“砥礪品學”。現在你有困難了,你的朋友出來幫忙,你一定很感激的;假使你的朋友有困難,你當然應當幫助他,這是古人所謂“患難相共”意思,也是人情的常理。但是又有一點,互相幫助也是有原則的,要看是什麼性質的困難。私交同公誼要分開,有的人隻顧到私交而忘記了公誼,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就移用公款解決他的困難,這是公私不分,實在是要不得的。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10

你有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不來幫助你,你沒有覺得十分難過;假使你的朋友,為了自己的利益,用不正當手腕加重你的困難,甚至把你出賣而加害於你,那你的心不覺得像刀刺嗎?所以交朋最痛心的,莫過於“賣友”。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11

關於“信”這層道理,在中國古書上說得很清楚,什麼“言必有信”,什麼“與人交可以無信乎?”現在的人對於守信沒有這樣重視了,講過的話不算數,立過的約不兌現,朋友間的友誼當然容易破產了。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2

人類的關係,在某種定義上是建築在“愛”的基礎上,基督教所崇尚的“博愛”,佛家所倡導的“慈悲”,儒家所闡揚的“仁愛”,墨子所主張的“兼愛”,莫不以“愛”為出發點。朋友之間更應相親相愛,以建築更密切的友誼。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3

朋友之誼是在均衡的狀態下存在的,換句話說,友誼是互惠平等的,所以兩方麵應當互相協助,彼此提攜,所謂“守望相助”“有無相通”,這樣友誼才能持久。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4

你的朋友不論是貴是賤,你都應當尊重他的人格,即使同你最親密的朋友開玩笑的時候,你也應當顧到他的人格,不要任意戲謔。有時候你在無意之中觸犯了朋友的尊嚴,說不定會因此而引起不愉快的結局。你要朋友尊重你,你應當先尊重你的朋友;你不尊重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不會尊重你的。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38頁)

8

在朋友的背後,批評他的短處,是最容易傷感情的。哪一個是十全十美的呢!假若你發現了朋友的短處,你可以當麵勸告他,切不可在他的背後批評他,否則,要是他知道了,他對你一定不滿意,甚至於會絕交。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9

為什麼要有朋友呢?無非是“患難相共”“聯絡感情”“砥礪品學”。現在你有困難了,你的朋友出來幫忙,你一定很感激的;假使你的朋友有困難,你當然應當幫助他,這是古人所謂“患難相共”意思,也是人情的常理。但是又有一點,互相幫助也是有原則的,要看是什麼性質的困難。私交同公誼要分開,有的人隻顧到私交而忘記了公誼,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就移用公款解決他的困難,這是公私不分,實在是要不得的。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10

你有困難的時候,你的朋友不來幫助你,你沒有覺得十分難過;假使你的朋友,為了自己的利益,用不正當手腕加重你的困難,甚至把你出賣而加害於你,那你的心不覺得像刀刺嗎?所以交朋最痛心的,莫過於“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