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青年(2 / 3)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0頁)

11

關於“信”這層道理,在中國古書上說得很清楚,什麼“言必有信”,什麼“與人交可以無信乎?”現在的人對於守信沒有這樣重視了,講過的話不算數,立過的約不兌現,朋友間的友誼當然容易破產了。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2

人類的關係,在某種定義上是建築在“愛”的基礎上,基督教所崇尚的“博愛”,佛家所倡導的“慈悲”,儒家所闡揚的“仁愛”,墨子所主張的“兼愛”,莫不以“愛”為出發點。朋友之間更應相親相愛,以建築更密切的友誼。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3

朋友之誼是在均衡的狀態下存在的,換句話說,友誼是互惠平等的,所以兩方麵應當互相協助,彼此提攜,所謂“守望相助”“有無相通”,這樣友誼才能持久。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4

你的朋友不論是貴是賤,你都應當尊重他的人格,即使同你最親密的朋友開玩笑的時候,你也應當顧到他的人格,不要任意戲謔。有時候你在無意之中觸犯了朋友的尊嚴,說不定會因此而引起不愉快的結局。你要朋友尊重你,你應當先尊重你的朋友;你不尊重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不會尊重你的。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5

究竟怎樣保持你的笑容呢?第一,你先要抱一個樂觀的態度;第二,要有坦白的心地;第三,要有熱烈的情緒。有些深通世故的人常常裝出一副偽善的笑容來,這種笑容,正是俗語所說:“皮笑肉不笑。”這不但不可親,簡直很可怕,這是最要不得的。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1頁)

16

老實說一句,學問道德都是學不完、做不完的。假使你的的確確是一個求上進的少年,你就一定永遠不會感到知足,永遠要親身去改造現實,追求光明,研討真理,實現理想。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2頁)

17

外國有一句格言說得很好:“Be tented with what you have, be distented with what you are.”什麼意思呢?就是對於你所有的,你應當表示知足;對你所足的,你應當表示不知足。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3頁)

18

人要克服“利己”,第一步先要“推己及人”。從前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克服“利己心”的好辦法。但這還不過是一個消極的辦法,積極方麵,頂好要幫助人。為了要幫助人,情願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精神才是人類所具的崇高的德行。這種德性,才把人類和禽獸區別開來。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6頁)

19

能夠幫助人的人一定能愛人;能夠愛人的,一定能幫助人。甘地的故事,就是頂好的證明。這種“助人”的美德是很不容易養成的,其中主要的,先要對人有博愛的精神。若是你沒有對人類的愛,你就不會幫助人,即使你有時幫助人,你也是有企圖的,希望他將來酬報你。這種幫助,動機就不純潔,等於一種待價而沽的商品,並不比“利己”好多少。

(引自《寫給青年》,1941年,載《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447頁)

20

像這種“助人”的好道德,是要慢慢兒培養起來的。我們固然不能一時就做到“無我”,但是我們要訓練,就以“己”做出發點,由“損人利己”的卑劣行為,進步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進而為“己所欲施於人”,更進而為“自我犧牲,為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