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 3)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至德二載(757)。因安史之亂,杜甫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這首詩從大處開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通過“望”而一下子將時局、景物以及詩人的滿腔激憤推到讀者眼前,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此聯明為寫景,實為抒情,大有對當時山河依舊而國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煙稀少的強烈喟歎。

頷聯從小處落筆,緊承上文,因景生情,移景於物。曆來有兩種解釋:一說為對比寫法,詩人為國仇家恨而傷愁,此時,春花也隻是徒然增人傷感,春鳥也隻是更牽動離人之懷。另一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都是為了表明詩人感時傷恨、憂國思家之心境。其比喻之妙,實令人歎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句為望中所思。這兩句,上寫國難,下說家愁,再次把國事與家事緊緊聯在一起來詠歎。國難家愁均由戰亂而生。“連三月”,表明戰火延續時間之久,息戰無日。“家書抵萬金”一句,以誇張的比譬,控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家庭離散、親人音訊隔絕的痛苦。鬱達夫《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由於準確生動地概括了戰亂之中親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頸聯兩句獲得千載讀者的共鳴。

尾聯中,詩人通過描繪自己“白發搔更短”的愁悲之狀,將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突出了詩人強烈的憂患意識。“白頭”因愁而生,“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更增添一層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說:“落句方思濟世,而自傷其老。”

這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這首詩中所反映的詩人熱愛國家、憂國憂民的高尚品格將永遠散發著無限光彩。老杜之所以為老杜,就在於他處於國運危急之秋而無時不表露出這種哲人的憂患意識。這首詩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曆久不衰。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這首詩作於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節的來臨,當春天萬物萌生之際便應時而發生。首聯中“好”字統攝全篇。俗話說:“春雨貴如油”,當萬物需要滋潤時,它便來了,故謂“知時節”,也自然是“好雨”。詩人采用擬人化的寫法,將春雨寫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悅之情形於筆端。

它隨著微風悄悄地在夜間飄落,柔情地滋潤萬物,細微得聽不到一點響聲。頷聯兩句用擬人化手法,在無聲之處,將雨的連綿滋潤之態寫得十分傳神,把雨好、人喜寫得含蓄而又生動。詩句不用“灑”或“落”,而用“潛”字,十分恰切形象,準確傳遞了那種不知不覺的情境。清代仇兆鼇《杜詩詳注》評價說:“雨驟風狂,亦足損物。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

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頸聯寫四方郊野黑雲密布,隻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閃爍著一點光明。詩人以開闊的夜景去描繪那聽不見的細密春雨。前一句以烏雲說明天陰雨長,正好滿足了自然萬物的需求。後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對比,在無邊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調,色彩鮮明,富有畫意。同時見出春天的雨勢,雖然黑雲密布,但並沒有風雨飄搖之勢,所以船上人才會那般平和。“野徑”,鄉間小路,這裏泛指四方郊野。等到天亮後,去看那被雨水滋潤的紅花叢,經雨而濕重的鮮花定會開滿錦官城。尾聯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兒飽含雨水的感覺,如在目前,花枝經受不起花朵分量的情狀,也呈現出來。說明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經下透了。詩人的想象,極大地拓展了詩的情感與思維空間,使得詩意更深一層,喜悅之情也不言自明。“紅濕”,雨後的花叢,紅潤一片。“花重”,花朵經雨而濕重,一說色澤濃豔。明代譚元春在《唐詩歸》評價:“‘紅濕’字已妙於說雨矣。‘重’字尤妙,不濕不重。”“錦官城”,即成都。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彙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登高》被古人推崇為“古今其言律詩第一”。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抒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和老病孤愁的哀歎。

首聯是寫詩人登高俯仰所見所聞。“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悲涼的秋景圖,奠定了全詩的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感情基調。“猿嘯哀”和“鳥飛回”,既寫出了詩人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又刻畫了包括詩人在內的成千上萬個長年漂泊流離失所者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寥寥數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悲涼畫麵。

三、四兩句寫遠眺之景,從大處落筆,上句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蕭蕭而下,是承接首句;下句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是啟次句。一句仰視,一句俯視,跌宕萬千,構成了一幅蒼涼悲壯、雄渾壯觀、宏闊深遠的三峽秋景圖。麵對逝者如斯的江水和蕭蕭的落葉,詩人不禁發出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和壯誌難酬、人生不得誌的哀歎。

頸聯是詩人感情的進一步深化,從時間(百年)和空間(萬裏)兩個方麵寫出自己身多疾病長期漂泊的艱難處境和秋景蕭瑟觸景生悲的愁苦心情。兩句層層遞進,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作客登台,已有遊子思鄉之意,加上萬裏漂泊,百年多病,則孤零悲苦之情更深。秋風蕭瑟,已令人觸景生哀,更何況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於采用了這種層層遞進的頓挫筆法,蘊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了。豐富的內蘊,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跳動著的沉重的感情脈搏和時代強音!

尾聯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其意為,詩人備嚐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之苦,國難家愁,已經使詩人白發日多,苦不堪言。本想借酒消愁,但無奈因病斷酒,悲愁就更無從排遣,這又無端地給詩人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和無奈的慨歎。“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裏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這裏詩人將潦倒不堪歸結於時世艱難,將憂國傷時的心境寫得沉鬱而悲壯。

全詩語言凝煉,格調雄壯蒼涼,慷慨沉鬱,把詩人內心鬱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抒發得淋漓盡致,悲憤而不過分,淒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不愧為千古名作。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寫於詩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當時杜甫一路漂泊至嶽州,登嶽陽樓而望故鄉。時年杜甫已58歲,既老且病,生活異常窮困,心情很是悲苦。又聯想到此時國家正值多難,不免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胸懷和博大痛苦的觸景感懷之名篇。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詩一開始用極為自然的對偶句抒寫登樓時的歡快心情。“昔聞”寫從前對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詩人借“昔”、“今”二字展開思路,拉開時間的帷幕,為全詩浩大的氣勢奠定了基礎。反複體味,我們會發現,詩人表麵上是寫早聞洞庭盛名,到暮年終於可以一飽眼福的喜悅,而實際是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

頷聯寫登樓所見,描寫了洞庭的浩瀚無邊、分裂吳楚兩地、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景象。僅十個字,就概括地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闊氣勢,開朗壯闊的意境,宏偉奇麗的景色,令人玩索不盡。“日夜浮”三字,下筆深沉,寓情於景,隱含自己長期飄泊無歸的感情。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讚為“雄跨今古”。宋代劉辰翁也說,此聯“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

頸聯回到現實,寫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詩人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而喻。這裏,自己孤寂、貧困、病弱的淒慘狀況與洞庭湖的汪洋浩淼、雄偉壯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愈顯示出自己身世的孤危感和痛苦之情。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站在嶽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景象;憑倚窗軒,胸懷家國的詩人看到此景不禁涕淚交流。這句中,詩人把個人命運和國家前途聯係在一起,表現了詩人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意境深遠,餘味無窮。

這首詩詩人摒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係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賞析

公元759年,杜甫拖家帶口,客居秦州,以負薪采橡栗度日,《佳人》就寫於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了一個被丈夫遺棄,幽居空穀的亂世佳人,讚美了其貧賤不移、自守貞節的高尚品格。詩人當時的處境與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此篇應該看作是一篇客觀反映與主觀寄托相結合的詩作。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見棄於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讚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前四句的大意是,有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穀。雖是良家女子出生,卻也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開頭兩句點題,把佳人之脫俗、淡然自守刻畫得入木三分。後兩句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這裏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歎。

“關中”四句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是說,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又有什麼用呢?他們死後

連屍骨都不得收斂。“官高”應上文之“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四句說佳人夫婿又娶新人,佳人遭棄。作者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餘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四句意為,夜合花還知道朝開夜合,鴛鴦也都是同飛共宿,而人卻隻會喜新厭舊。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喜新厭舊、無情無義和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悲憤不平的語言中,飽含了詩人對世情冷漠的慨歎。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比,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

“在山”兩句,運用了比興手法,暗喻對女主人公誌懷高潔的讚美。最後六句不但表明了深居幽穀中佳人的生活環境簡陋清幽,更是強調佳人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尤其是“翠袖”“修竹”傳神地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同時,最後兩句也是在用竹柏隱喻自己守節自持受挫不折的堅韌情操。

《佳人》以其格調之高成為詠美人的名篇。通篇讀下來,一個不肯改變自己性情、懂得自憐自愛的女性形象躍然眼前,楚楚動人。作為亂世飄零、貧寒交迫的作者本人來說,通過這樣一位佳人來表明自己位卑尚憂國的心誌,其身貧卻不屈誌的詩人情懷就不難理解了。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為感傷世態炎涼之作。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杜甫非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大曆五年暮春時節,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與同樣流落異鄉的李龜年偶然相逢。這時,唐王朝由於遭受了安史之亂,整個社會已經從“開元盛世”的繁榮昌盛中迅速跌落下來。麵對苦難的現實、淒涼的晚境和曾經輝煌一時的舊交,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極具情韻的七言絕句。

開頭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蘊藉豐富。因為飽經“安史之亂”的不幸,國家遭遇重大災難,從此一蹶不振。“岐王宅”、“崔九堂”的輝煌已經一去不複返,變成可望而不可即的夢境了。同是流落異鄉、顛沛流離、身處禍患的兩人在這種大**下見麵,想起往昔的美好,不禁感慨萬千,哀歎不止。在這裏,詩人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將國家的大禍借李龜年及詩人個人的不幸反映出來,那種昔盛今衰,構成了尖銳的對比,給人以天上人間之感,使人感到詩情的深沉與凝重。

末兩句以哀景襯悲情,極盡悲哀。詩人通過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落花時節”的落花景色表明時令已至暮春,以“暮春”兼之“落花”作為相見的**,可以想見當時兩人無比淒楚而感傷的情緒。聯想此時兩人當時幾乎相同的流落奔波的悲劇命運,更覺淒慘。但老杜的思想遠不止於此,在這裏,同樣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他是以兩個人的悲苦來反映當時整個社會動亂的悲苦,以個人際遇不幸來表現國家的重大災難,具有極深的社會意義,可見杜甫詩歌的思想深刻性。

此詩撫今思昔,世境之離亂,年華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淒涼流落,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富。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