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幸,王姑娘的概率為百分之零。從嫁給李治開始,王姑娘就開始為生兒子努力,但是努力歸努力,生兒子這種事情僅靠勤奮和努力是不夠的,雖然有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那說的是莊稼,不是生兒子。一晃七八年過去了,王姑娘的肚子還是沒有反應,而在這期間,李治卻已經到了豐收的季節。到貞觀二十三年,李治的名下已有四個兒子了:長子李忠、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節,四個皇子每人對應一位母親,然而在四位英雄母親當中,卻沒有王姑娘的名字。在四位英雄的母親之中,李治最寵愛的是蕭氏,蕭氏的兒子是四子李素節,另外蕭氏還包辦了兩位公主,終李治一生,名下隻有三位公主,其中兩位都是出自英雄母親蕭氏,而另外一位就是武則天出品的太平公主。一男兩女,受盡恩寵的蕭氏一人就包辦了李治一半子女,而從子女數量就能看出受恩寵的程度:一般而言,受恩寵越多的,其名下的子女也相應較多,當然前提是有生育能力。那麼姑娘究竟有沒有生育能力呢?史無明載。
或許有,或許沒有,總之王姑娘沒有為李治生下一男半女,用現在的話說,她疑似不孕不育。“不孕不育“對一般人而言,最多是留下人生的遺憾,而對於一個皇後而言,這就是無法治愈的絕症,同時更是一顆定時炸彈,古往今來,有多少皇後的廢黜便是以“無子“之名!貞觀二十三年,李治隻有二十一歲,王姑娘也不過二十上下的年紀。本來二十上下正是充滿想象的年齡,而王姑娘卻被恐懼包圍了,因為那個為李治生下一男兩女的蕭氏已經呈現出了咄咄逼人之勢。一年後,也就是永徽元年,王姑娘被冊立為皇後,而蕭氏則被冊立為淑妃。在唐代後宮中,皇後為第一,皇後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四妃統稱為夫人,正一品。由此可見,從淑妃到皇後,其實隻有一步之遙,膝下無子的王皇後不免芒刺在背,想起蕭淑妃眼中那絲陰冷的寒光,王皇後不寒而栗。不能讓蕭淑妃再受寵下去了,再這麼下去,遲早是要被她扳倒的。如果有這樣一個人,她既聽從我的指揮,又能把皇帝的恩寵從蕭淑妃那裏奪回來,這樣對於我是不是更好呢?至少不會讓姓蕭的那隻騷狐狸得逞!那麼,又到哪裏去找那樣的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