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連續出招(1 / 1)

交鋒已經開始,升級隨之而來。在張柬之等五人封王之後,武三思的殺招繼續進行,他要將五王一個一個剪除。首先被打壓的是博陵王崔玄暐,他被武三思調整到梁州(陝西漢中)出任梁洲刺史;接下來是漢陽王張柬之,他是自己走的,八十歲的他請求退休回襄州(湖北襄樊),李顯便順水推舟將張柬之委任為襄州刺史,隻拿俸祿,不需管事;時間進入公元706年,武三思的打壓繼續進行,他把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都貶出了洛陽,一一趕到了滑州、洺州、豫州擔任刺史。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桓彥範已經叫韋彥範了,韋皇後將他列入族譜,以示恩寵。然而所謂的恩寵都是虛的,注定抵擋不了武三思的殺招。不久之後,武三思繼續出招,除張柬之之外,其餘四王再次遭到貶黜。敬暉被貶為郎州(湖南常德)刺史,崔玄暐被貶為均州(湖北丹江口)刺史,韋彥範被貶為亳州刺史,袁恕己被貶為郢州(湖北京山縣)刺史,四個人去的地方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欠發達地區。這會是四王的終點嗎?不,遠遠不夠。不久,洛陽城發生的一起謀反未遂案又成了武三思打壓五王的理由。

這起謀反未遂案由曾經參與過兵變的駙馬都尉王同皎而起,王同皎是李顯的女婿,此時正擔任光祿卿(宮廷膳食部長),按說王同皎應該對現狀很滿足,不會與謀反沾邊,可惜他偏偏沾了邊。其實,嚴格論起來,王同皎是個忠臣,他策劃的其實不是謀反,而是貨真價實的“清君側“,他想清理的是武三思和為虎作倀的韋皇後。正是因為武三思和韋皇後不斷地有緋聞傳出,王同皎起了“清君側“之心,於是便關起門來策劃清理武三思。本來是神不知鬼不覺的事情,王同皎卻大意了,他忘了約定一起起事的張仲之家裏多了兩條流浪狗,一條叫宋之問,一條叫宋之遜,兩人是親兄弟,剛從嶺南逃回洛陽,被他收留在家中。隨後,宋之問上演了“農夫和蛇“的故事,將王同皎告發,王同皎最終被處死,而宋之問和宋之遜卻由此平步青雲。(最終也不得好死)本來王同皎的“清君側“跟五王沒有任何關係,然而即便這樣,還是被武三思扯上了關係,五王被誣告與王同皎暗中勾結,針對五王的貶黜再次升級。

公元706年六月六日,敬暉被貶為崖州(海南瓊山)司馬,韋彥範被貶為瀧州(廣東羅定)司馬,張柬之被貶為新州(廣東新興)司馬,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廣東信宜)司馬,崔玄暐被貶為白州(廣西博白)司馬,五王的去處全部屬於傳統的嶺南地區,而且同時被剝奪了王爵。在被貶的同時,還有附加條件,五人此時的官職均屬於編製外,永遠不享有調遷的權利,也就意味著,不出意外,他們的人生就將在這五個地方定格。同時韋彥範被剝奪了姓韋的權力,又改回來了,還姓桓!這會是五王的最後結局嗎?還不是。幾個月後,武三思又出招了。

他偷偷地命人將韋皇後的醜聞寫到一張紙上,然後又把這張紙貼到了人流量最大的洛陽城南洛水橋上,在這張紙的最後還寫道,要求將韋皇後廢黜。這一下觸到了李顯的炸點。在被拘禁的歲月裏,正是韋皇後的支持才讓他挺了過來,現在他已經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侵犯韋皇後。氣急敗壞的李顯下令追查,不久就得出結論:這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幹的!真的是張柬之等人幹的?八十一歲的張柬之沒有那麼下三濫,如果張柬之真的能做出那樣的事,武三思的腦袋早就搬了幾回家了。這就是一個社會怪狀,有原則的人往往路越走越窄,而沒有原則、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路卻越走越寬,這到底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