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李顯五十四歲,感覺良好的他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年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年。在這一年裏,李顯的生活情趣依然昂然,正月十四,他與韋皇後微服出宮,前往長安城的大街小巷觀賞花燈,與此同時,他還放出數千名宮女外出觀燈,讓她們也能體會到節日的快樂,結果很多宮女一去不回。三個月後,李顯前往長安的隆慶池,他是為了隆慶池的王氣而來。隆慶池原本在長安並不存在,到了武則天的周王朝,一戶居民家中的水井突然湧出了水,水源源不斷,無法堵塞,漸漸地便淹沒了附近的居民區,成為一個數十公頃的小湖,因為這個湖位於隆慶坊以南,因此稱為隆慶池。在公元710年這一年,會望氣的術士告訴李顯:隆慶池那個地方王氣很重,最近愈發強烈。李顯由此動了前往隆慶池的念頭,於四月十四日到達隆慶池,在池上搭了一個平台,設宴款待文武百官,然後在池中泛舟,並且觀看了大象表演。李顯此舉便是想應驗此地的王氣,他以為這裏的王氣屬於自己,其實他並不知道,他已經沒有王氣了,剩下的隻有“亡氣“。
那麼隆慶池的王氣究竟屬於誰呢?在隆慶池北的住宅裏住著五個王,分別是壽春王李成器,衡陽王李成義,臨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範,彭城王李隆業,你說王氣屬於誰?當然屬於李隆基。古往今來到底有沒有王氣呢?從唯物主義角度說,沒有;從唯心主義角度說,這個可以有;在我看來,這個或許有。每一個成就輝煌大業的人,其背後一定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或許這就是王氣。現在李顯的王氣用到了盡頭。巡幸隆慶池後,李顯的心情原本非常不錯,然而好心情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不久他就被煩惱包圍。定州人郎岌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奏疏中寫道:“韋皇後、宗楚客將叛逆作亂。“又是針對韋皇後,又是即將叛亂,李顯心中的火氣又上來了,為什麼這些人總是針對皇後呢?亂棍打死!打死郎岌之後,李顯以為自己清淨了,沒想到又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許州(河南省許昌市)司兵參軍(政府軍務官),名字叫燕欽融,他也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李顯一看奏疏,又是針對韋皇後的,奏疏寫道:“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家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陰謀危害國家。“李顯的頭又大了。
不過這一次李顯壓住了怒火,他把前後兩封奏疏聯係了起來。為什麼這麼短時間內會有兩封彈劾皇後和宗楚客的奏疏呢?難道這其中真的有隱情?不妨把燕欽融叫來問問。燕欽融來到李顯麵前,跪了下來,表情平靜,言談有理有據,一番交鋒下來,燕欽融依然有說不完的話,而李顯卻默然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置燕欽融。他比誰都清楚,燕欽融說的話很多都是事實,皇後和宗楚客這段時間確實有些過分,他們的很多行為在外人看來就是謀反的前兆。李顯陷入了兩難。如果強詞奪理駁斥燕欽融,自己就是睜著眼說瞎話;而如果認可燕欽融,那就等於承認皇後和宗楚客謀反的事實。就在李顯還猶豫不決時,宗楚客走了上來,聲稱奉皇帝旨意撲殺燕欽融。宗楚客一聲令下,飛騎營衛士衝上來將燕欽融抬了起來,然後一下扔到庭院的石頭上,燕欽融脖子折斷,當場身亡。這時宗楚客大喊一聲:“痛快!“李顯被眼前這一幕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沒想到宗楚客居然敢當著自己的麵矯詔殺人,而且殺完人還大喊痛快,這個人實在是太放肆了。李顯當即沉下了臉,宗楚客這才發現皇帝的臉色不對,宗楚客也出了一身冷汗,他意識到自己把皇帝得罪了。
李顯沉著臉離開了,宗楚客的心裏開始打鼓,隨後他忐忑不安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韋皇後,韋皇後的心裏也開始打鼓,韋皇後知道自己這個丈夫雖然軟弱,雖然能力不強,但他是一個正常人,同樣心明眼亮,有些事瞞不過他的眼睛。自此韋皇後開始暗自擔心,她擔心自己會像當年的王皇後一樣被廢黜,雖然李顯承諾過對她百依百順,但是君心似海,誰能保證皇帝的內心不起風浪呢?韋皇後的憂愁情緒逐漸在同黨中傳染,她的同黨們有了末日來臨的感覺,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也體會到了這一點。原本馬秦客和楊均都是泛泛之輩,隻是憑借特長贏得了李顯的賞識:馬秦客精通醫藥,楊均燒得一手好菜,他們因此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在受到李顯賞識的同時,也受到韋皇後的寵愛,緋聞就在所難免。在馬秦客和楊均之外,還有兩個人也被憂愁的情緒感染,這兩個人就是安樂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秀,他們在聽說李顯不悅的消息後也非常擔心,他們擔心韋皇後被廢,從而波及到自己。憂愁,無邊的憂愁,但當憂愁和欲望交織到一起時,邪惡就此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