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玄武兵變(1 / 3)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大兵開始騷擾河套地區,李建成覺得行動的時機已經到來,決定對李世民下手了,李世民被逼無奈隻好采取行動先發製人,發動了玄武門兵變,一舉滅掉處於優勢地位的太子建成。

武德九年夏天,突厥數萬軍隊進入黃河南岸。按過去的慣例,李淵會派秦王李世民率軍抵禦。但是太子建成為了抑製秦王世民的勢力,所以向高祖建議由齊王元吉統率各軍北上,讓齊王也曆練一下,高祖覺得這的確是鍛煉李元吉的一個好機會,就答應了。

李元吉出發之前,與太子李建成秘密商議,他們對高祖說秦王府中的尉遲敬德、程知節、段誌玄和秦叔寶都是有名的大將,有他們同去征討突厥,一定能凱旋而歸,秦王府中能征慣戰的精銳士卒很多,希望能補充到軍隊中。李淵覺得這次元吉出征的確是勢孤力單,有幾個久經沙場的名將保護,能比較安心。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不這樣想,他們計劃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將控製在自己手中,好為下一步謀殺秦王做準備。

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密謀此事時說:“既得秦王精兵,統率數萬之眾,吾與秦王至昆明池,於彼宴別,令壯士拉之幕下,因雲暴卒,主上諒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付吾國務。正位之後,以汝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可是他們的這一計劃還未實行,就被太子率更丞王晊得知,王晊是李世民在東宮收買的密探,他立即向李世民告密。他不但收買了王晊,還收買了東宮另一臣屬常何(掌東宮宿衛)。他們雖然地位低下,但知道很多秘密,這使李世民得到了兩次關鍵性的支持。

李世民得到王晊密報後,立即找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商議對策。長孫無忌等人竭力主張搶先動手,李世民大發感歎說:“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

兄弟相殘,對於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在天下人矚目的皇宮內。但是尉遲敬德對李世民這種被動應付的主張並不讚同。他站起身疾聲說:“人情誰不愛其死!今眾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禍機垂發,而王猶晏然不以為憂,大王縱自輕,如宗廟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將竄身草澤,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長孫無忌也說道:“不從敬德之言,事今敗矣。敬德等必不為王有,無忌亦當相隨而去,不能複事大王矣!”

尉遲敬德接著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聽了眾人的言語,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猶豫,準備先發製人,搶占有利時機。於是他下令召回被調離秦王府的兩位心腹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進府共同商議大事。房玄齡為了堅定李世民的決心,故意激怒地說:“皇上已經敕令微臣不得再服侍秦王,今日如果私下進見,必受誅戮,實在是不敢從命。”

李世民聽了房玄齡這番話後,果然大怒,解下腰間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玄齡、如晦豈叛我耶?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以來!”

尉遲敬德知道房、杜隻不過是用話激秦王,看他的決心的。所以他立即去見二人說:“大王已經下定了決心,你們應該立即進秦王府,共謀大事。”經過一番討論,大家認為玄武門是最理想的地方,最後決定在玄武門伏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門是長安宮城的北門,是宮廷衛軍司令部的所在地,有堅強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誰控製了玄武門便可以控製整個皇宮,甚至控製京師,所以玄武門的地位十分重要。當時負責門衛的將領是常何。據常何墓誌銘記載,常何在武德五年底跟隨李建成討平河北,也就是平定劉黑闥第二次起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擔負玄武門的守衛之事。因為內宮中人多數已被李建成收買,在京師處於劣勢的李世民,不得不在玄武門將領身上打主意。為了方便行事,秦王李世民收買了常何,還收買了玄武門的其他一些將領,如敬君弘、呂世衡等。李世民確實是老謀深算,這一顆棋子使他贏得了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