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時,三個兒子中隻有次子世民在身邊出謀劃策;長子建成、四子元吉當時還在太原,等他們趕到太原時,已經舉起了起義的大旗,他們因此錯過了“首義之功”。但是從此以後,無論是“西河大捷”、“霍邑之戰”、“河東之圍”、“攻占長安”,建成、世民分別為左、右領軍大都督,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前期的戰爭都是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同進同退,兩人都是並肩作戰,建成的戰功和世民的戰功相差無幾。
當唐朝建都長安以後,諸多的政事李淵一人很難忙過來,所以很想找一個幫手。但是所處理的都是國家大事,外人又不能太相信,一旦處理不慎,就會給人民帶來很多痛苦,那樣對剛剛建立的新政權會很不利。這時,李建成已被封為“太子”,輔佐父皇治理天下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於是,李建成就隻能留在長安幫父親處理政務。但當時各地的軍事集團還未統一,而統率大軍繼續討伐各軍事集團、統一全國的艱巨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李世民(此時已被封秦王)的肩上。
消滅各軍事集團是唐初最重要的事情,戰事的勝敗同樣也決定著唐王朝的命運。那麼這些戰爭由誰來指揮呢?論資曆、論經驗、論謀略非秦王莫屬。同樣戰爭的決定性勝利,使領導者的威望驟增,這道理誰都清楚。武德四年七月,當秦王勝利地返回長安時,身上披著黃金甲,後麵跟隨著同自己出生入死的25名大將,一萬名鐵騎整整齊齊地排在後麵,軍容整肅,從長安城上望去,真是蔚為壯觀。這時的李世民無論從哪一方麵和李建成相比,都略占優勢,尤其是軍權在握,更是不容置疑。
太子李建成看出了秦王的心誌,為了及早防範,他也在營造自己的勢力。
首先,他折節下士,招到了魏征、王珪等著名謀士,得到他們的忠誠支持。
其次,李建成又接受魏征等人的建議,在山東結納豪傑,培植自己的地方勢力;又勾結慶州都督楊文斡和幽州的燕王李藝,內外部發展自己的支持力量。
再次,李建成又利用自己是太子的有利身份,經常向後宮李淵的寵妃婕妤、尹德妃送禮,唆使她們經常在李淵麵前說李世民的壞話,使李淵逐漸增加了對李建成的信任,而對李世民產生了隔閡猜疑心理。
在外廷,李建成也積極謀求支持者。宰相裴寂是李淵的最主要助手,又深受李淵信任,李建成與裴寂之間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同時他又取得了另一執政大臣封德彝的支持,因而在朝中實力可謂強大。
還有一條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權的過程中,有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齊王李元吉。李元吉雖然在實力上不如兩位兄長,但他如果倒向哪一方,另一方就會受到更加嚴重的威脅,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想爭取李元吉的支持。結果,李建成在這場鬥爭中獲勝,李元吉與李建成結成了聯盟。
因此,總體來說李世民的實力比不上太子李建成,為了謀勢力,他還必須從外部發展,創建自己的基業。於是,他與李建成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謀勢鬥爭。
當李建成在李淵後宮尋求李淵寵妃的支持時,李世民也沒有閑著。他利用自己多年來在外征戰所搜獲的珍寶,讓妻子長孫氏去李淵宮中交結各位妃子,連太子李建成也得知了這一消息。同時,長孫氏又親自出麵向高祖李淵攻關,“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努力爭取高祖和部分妃嬪的支持與諒解,這才使李世民不至於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讒言陷害。
在朝廷大臣中,李世民也積極尋求支持者,大臣劉文靜、蕭瑀、陳叔達等都給了李世民非常難得的援助。劉文靜被李淵殺死後,李世民失去一位心腹大臣,這使他十分痛心,但蕭瑀等繼續給予他幫助。對於蕭瑀等人的擁護之功,李世民即位後稱讚他說:“蕭瑀為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乃社稷之臣啊!”為此他特意贈詩給蕭瑀:“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