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明爭暗鬥(2 / 3)

針對建成在山東陰謀勾結豪傑的活動,李世民也在洛陽一帶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委派大將張亮去洛陽,統率左右親兵一千多人,“陰引山東豪傑以俟變,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又命大將溫大雅坐鎮洛陽,招募士卒。這樣,李世民在京外也發展了自己的私人武裝勢力,為以後奪權創造了條件。

此外,李世民還對太子李建成的屬官進行了成功的收買,太子率更丞王晊、玄武門守衛將領常何等先後投靠秦王府,他們在玄武門之變前後,一個向李世民通風報信,一個領兵攔截阻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奪權立下大功。

自武德五年十二月討伐劉黑闥第二次起兵後,唐王朝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化。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水火不容,從激烈的暗鬥演變為一係列的公開爭鬥。唐太宗曾經回憶說:“武德六年以後,太上皇(李淵)有廢立之心,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所謂“廢立”,恐怕是自我吹噓而已。但是,李世民不為兄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所容,遭到種種傾軋,則完全是事實。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每個人都各自擁兵,大多數官吏都各有靠山,都是在三大集團勢力之中。太子東宮和秦王府一直都是麵和心不和。而齊王府當時是中立的,李元吉倒向哪一方,哪一方的力量馬上就會加強。在聯合齊府一事上,李建成占了主動,這也和當時的局勢有關,因為李建成畢竟是太子。東宮和齊府的聯合,使得各方麵的勢力都向一邊倒了,他們二人“共傾世民”,對秦府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了,令李世民極不舒服。

本來在平定劉黑闥第二次起義之前,李世民和李元吉之間並無矛盾,尚能和平共處,兄弟二人經常互相拜訪。李元吉的轉變,關鍵就在李元吉跟隨李建成討伐劉黑闥,當中二人可能還訂有盟約,我們不得而知。但事實上,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元吉被拉攏過去的。

李元吉不如李建成和李世民,但也不是缺心眼的人。因為他勇猛有力,在統一戰爭中也立過不少戰功。然而,他性格中的缺點是驕逸放縱,名聲欠佳。當李元吉看到兄長們爭鬥,他也考慮自己的地位和將來的前途。看到大哥、二哥爭得如此激烈,他也企圖取得皇位的繼承權。他考慮到二哥更勝一籌,自知自己也不是二哥的對手。如果他跟隨李世民,他沒有把握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而投靠李建成就不同了,情況對他更有利,正如他所說的“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所以兄弟三人各懷鬼胎,隻要建成能除掉李世民,李元吉也絕不會心甘情願位居李建成之下的。這就是李元吉被李建成拉攏過去的原因。顯然,李元吉的野心害了他,他本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他的齊王。可是他沒有自知之明,最終落了個悲慘的下場。

兩派的明爭暗鬥越來越激烈了,也更殘酷了。在李建成的精心策劃之下,形勢變得對秦王李世民不利起來。盡管有許多文士武將支持李世民,李世民也倚為左膀右臂,但成為太子心腹大臣的也不乏其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李建成一直都得到父皇李淵的支持。因此再加上李建成與李元吉聯手,處境十分不妙。如果說武德五年以前他還有顯赫戰功可資憑借的話,此後由於全國形勢的逐漸平定,他再也沒有新的戰功。當功勞成為過去的時候,也許一句小小的流言就可以抵消所有的功勞。因為以前的畢竟都成為過去。李建成和李元吉這時在李淵的麵前傾軋他是非常見效的,李世民是個聰明人,他已經感到危機越來越近了。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下半年,天下已經太平,李世民也不再征戰了,李淵派他駐守並州,再也沒有從前那樣顯赫的軍功了。年底從並州回來後,一直遭受著冷落與排擠,但是李世民此時也無可奈何。

至高無上的權力所帶來的誘惑力是無法比擬的,權力之爭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論是毫無瓜葛的人,或者是兄弟,或者是父子。以李世民為首的秦府和以李建成為首的東宮之間,彼此采取種種手段,打擊對方,也是必然的結果,對方的衰弱就是在壯大自己。他們這種勢頭愈演愈烈,無論是在後宮、外朝還是在地方上,幾乎都分為兩派:一派支持李建成,一派支持李世民。至於唐高祖李淵的態度呢?既然堅持嫡長製,那就要維護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不準李世民染指。同時,他也不允許李建成對李世民進行圖謀,李建成有不對之處,李淵也沒有姑息。如果真的隻幫李建成,唯李建成意願辦事,那麼,秦府的勢力早就被鏟除了。平心而論,李淵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事情的複雜性,不是隻通過協調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