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東宮的部隊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有人忽然提議,既然這裏攻不進去,我們就去攻打秦府,殺他的老婆和孩子。於是,一夥人大吵大鬧要入秦府。城上(秦府)將士聽後大駭。因為就兵力而言,李世民兵雖精,但少得實在可憐,寡難敵眾;而且大多數將領都集中在玄武門,秦府處隻有房玄齡、杜如晦守在那裏,畢竟力量單薄,萬一失守,也是關係到全局的成敗。所以,秦府將士們驚恐不已,都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尉遲敬德忽然想出個好主意,他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掛在城牆上,給東宮、齊府的將士看。那些將士看到自己的主人已經人頭落地,一下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毫無鬥誌,紛紛逃命去了。
戰鬥基本上已經結束,李世民開始收拾戰場,叫尉遲敬德向李淵彙報情況。敬德一身戎衣,身穿鎧甲手持長矛,李淵一看就知道已經出了亂子,便問裴寂等怎麼辦。蕭瑀、陳叔達進言:“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太子),委之國事,無複事矣!”李淵隻好同意,並寫了“手敕”,命令所有的軍隊一律聽從秦王的處置。
同時,李淵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宮曉諭諸將卒,事變最終就這樣平息下來了。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淵下詔立世民為皇太子。詔文說:“皇太子世民夙稟生知,識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內,九官惟序,四門以穆。朕付托得人,義同釋負,遐邇寧泰,嘉慰良深。自今後軍機兵仗倉糧,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皇太子斷決,然後聞奏。”這裏,所謂“義同釋負”,未必是由衷之言,充分肯定秦王世民的“文德武功”,倒是體現了立賢的原則。至於規定今後軍國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處決,這就表明李世民實際上開始執政了。
過了幾天,李淵又提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表示了要早些退位的意願。八月癸亥,正式傳位於太子。甲子,李世民即位於東宮顯德殿。次年正月,改元“貞觀”,開始了“貞觀之治”的新時期。這裏麵,我們不難想象李淵的言不由衷,隻不過是迫於當時的形勢,隻好退位。因為我們知道,李世民在未謀劃之前就和眾大臣說過,並不是因李建成的緣故而猶豫不決,而是因為鏟除李建成後,如何處理好和父親的關係,既然發動了戰爭,就必須掌握實權。也就是說,他鏟除李建成,是因為他已經有把握能得到實權了。所以說李淵是被迫退位,而不是自願退位。
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李世民的勢力從表麵上看一直處於劣勢,但是,他的才能,不論從哪方麵講,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無法比擬的。李世民故意露出軟弱的一麵,李建成和李元吉卻被這種表象迷惑了。也不能說李建成無謀,李建成同樣是一個高超的謀略家,比如在朝中握有實權的宰相裴寂始終站在他這一邊;在後宮之中,李建成也買通了李淵的寵妃,不斷向李淵說李世民的壞話,也引起了李淵對李世民的猜疑;在軍事上,李建成在太子東宮豢養了幾千衛士,被稱作“長林兵”,實際上是李建成的私人武裝力量,在宮外他又令心腹招募健兒進行操練,為兵變做準備;在地方,李建成也取得了河北的支持。這樣,不論從哪個方麵來說,李建成的力量都非常強大,隻不過太自信了。
力量對比是一回事,具體到事情的成敗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假裝在實力上處於劣勢,使李建成輕視他,這樣就更容易對付,而且善於謀算的他采取了先發製人的策略,最終將大意疏忽的李建成擊敗,並斬草除根,殺了太子和齊王的子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